诗词《七哀诗》原文及鉴赏

【原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原文作者】:王粲

【鉴赏】: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

少年时就有才名,是“建安七子”中的代表人物。汉献帝三年(192)时因董卓部将李催、郭汜在长安作乱,他避难到荆州去,依附刘表,但未受重用。到建安十三年(208),他归附曹操,位居列侯,官至侍中。他经历了战乱,目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百姓遭殃的惨象,所以作品多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有《王侍中集》。

《七哀诗》共三首,不是一时之作,历来公认是王粲的杰作。

这里选的是第一首。“七哀”表示哀思之多。

这首诗是他离开长安往荆州避难时所作,写途中看到的离乱景象和自己的悲痛心情。

在诗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是一篇真实反映当时社会情况的诗。要更好地理解这首诗,须先了解当时军阀混战的情况和人民所受的苦难。东汉末年已是军阀连年混战的局面。

一九〇年大军阀董卓进占洛阳后,用极其残暴的手段屠杀反对派,并且驱赶洛阳地区的百姓迁往长安,沿途死人无数。洛阳内外二百里地面所有公私房屋全被烧毁。一九二年董卓被杀,他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大杀官员并屠戮长安城,老少不留。

这群豺虎又互相混战,长安被烧为空城,关中数十万户居民,死亡殆尽,附近几百里内不见人迹。

加上这批野兽抢掠粮食,人民大批饿死,在杀死和饿死的同时,连年战争带来了疫病流行。汉灵帝时就有大疫五次,汉献帝时更加严重。

屠杀、抢掠、疫病三种大灾使得人民流离转徙、饥饿死亡,其悲惨情景达到无法形容的程度。连曹操这个参加杀人的人也说:“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诗一开头就展示出军阀混战,屠戮长安城的社会背景,并且愤怒斥责那批祸国殃民的军阀是毫无人性的“豺虎”,指出这场灾患就是他们制造的。接着用一“复”字,表明自己因战乱频繁,已经历过一再的播迁(王粲原来随父亲住在洛阳,被迫迁往长安,这次避难离开长安,已是第二次流离了,当时他年仅十六岁)。“委身”一词更透露出去国离亲,远迁异邦、托身于人的内心悲凉。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亲戚的悲痛,朋友们的攀车追随不忍分别,表现出离乱年代亲朋间生离死别的哀伤。这两句从亲友方面的神态来反映别情的凄怆,虽没直抒己意,但同样映衬出自己内心的悲痛。这种衬托的表现方法,在描写双方感情共鸣的情景时,特别显得真切生动而且含蓄精致。王粲出身世家,所遭战祸已这样可悲,由此可想见平民百姓的灾难当更加悲惨了。

中间八句写路上所见的惨象。“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是刚出长安城所见。

昔日繁华的京畿,现在是一片废墟,真是“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这两句具体地概括了当年关中平原上的惨景。

接着,饥妇人的特写场面更加令人怵目惊心,惨不忍闻。“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顾”字写出饥妇人弃而不舍的伤痛心理;“独不还”更表现出她最后横下心来不忍回头的内心摧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是一位被饥饿所迫而弃子的母亲,在不能两完的情况下所选择的唯一可以侥幸保全儿子的办法。但是在任何人也无法生存下去的时候,她的儿子又怎能独存呢!短短十个字,包含着人民的多少血泪!这些触人魂魄的诗句,又寄托着诗人对人民多么深切的同情!

最后,诗人登上霸陵(汉文帝陵墓,文帝史称西汉贤君)高处,回望长安。

抚今追昔,领悟到《诗经·下泉》作者那种急切思治的心情,不禁痛心时事,为愤世忧民而喟然长叹了。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着明显的特点:

一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它取材于现实生活,本质地反映了社会矛盾,通过高度的概括,以“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这一典型事件,深刻揭露了汉末几十年间统治阶级的罪恶,展现了人民遭受战争破坏的苦难生活,并且表示了同情人民的深厚感情。诗以个人的途中经历为线索,把自己的感情和人民的痛苦联系在一起。这种感情又是逐步发展的,从个人流徙产生的哀怨,扩大到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最后发展成为对国难民瘼的忧叹,表现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

二是白描笔法。

全诗不论叙事、抒情都是直陈白描,不事渲染,不加夸饰。娓娓道来,却是曲折尽意,增加了真实朴素的感觉。

诗人艺术技巧的成熟精妙由此可见了。

为您推荐

王寂(原文及赏析)

【生卒】:1128—1194 【介绍】: 字元老。 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六年,卒于章宗明昌五年,享年67岁。海陵炀王天德三年(1151)进士及第。 历任太原祁县令、通州刺史、中都副留守、中都路转运史等职。..

元好问(原文及赏析)

【生卒】:1190—1257 【介绍】: 字裕之,号遗山。 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祖系北魏的拓跋氏,乃唐诗人元结后裔,系元德明之子。 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卒于元宪宗七年(1257),享年六十八岁。他自幼好学,七岁能诗,受教..

李俊民(原文及赏析)

【生卒】:1176—1260 【介绍】: 字用章,号鹤鸣老人。 泽州晋城(今属山西)人。生于世宗大定十六年,卒于元世祖中统元年,享年八十四岁。 他自幼勤学苦读,成绩过人。 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

耶律铸(原文及赏析)

郝经(原文及赏析)

【生卒】:1222—1275 【介绍】: 字伯常,泽州临川(今山西陵川县)人。 生于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享年五十三岁。他是元好问的老师——郝天挺之孙,曾受教于好问。金亡后,家徙顺天,生活贫苦。 于..

刘因(原文及赏析)

【生卒】:1249—1293 【介绍】: 初名骃,字梦骥,又字梦吉,号静修。 河北保定容城人。生于元定宗后称制二年(1249),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享年四十五岁。 三岁识字,过目能诵。六岁写诗,七岁作文,落笔有神。 年刚二十,天..

赵秉文(原文及赏析)

【生卒】:1159—1232 【介绍】: 字周臣,晚年自号闲闲老人。 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四年,卒于哀宗天兴九年,享年74岁。他幼年勤学苦读,十七岁参加乡试,名列榜首。 世宗大定二十五年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