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汉宫秋》原文及鉴赏

【原文】: 她她她,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她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黄昏;月黄昏,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啊!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原文作者】:马致远

【鉴赏】: 在表现深沉凝练的感情时,有时会感到大量去作铺叙反显得言之不足,于是就借助叠句来抒情,使之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马致远在《汉宫秋》中写汉元帝送走王昭君到匈奴后的感怀,通过一连串的叠句,嗟叹了他内心的怅恨,就象援石级登山,一步步走向了感情的顶峰,给人以机趣盎然的艺术享受。

汉元帝送别风姿绰约的王昭君,不胜感伤。这里所摘引的诗句,真是情哀词苦。它将同一个句子首尾相叠,作连贯的叙述,似长河放舟,表达了汉元帝肝肠寸断,凄怆欲绝的感情。

这位多情善感的君主,目见自己所宠爱的丽人消失在远处,回顾来时的路上一片荒凉,想到背道返宫后的触景添愁。“返咸阳”、“过宫墙”、“绕回廊”、“近椒房”、“月黄昏”、“夜生凉”、“泣寒螀”、“绿纱窗”,以修辞上的顶真手法,将这些话循次重叠衔连,写出了汉元帝悲深哀切的心情。他眼面前没有了昭君的倩影,一颗思心只能暗流于无所寄托的宫墙回廊,空绕于孤零寥寂的椒房纱窗,特别在那后妃所住的宫殿,也只能与清冷的月夜同眠,和啜泣的寒蝉共秋,如此感伤跟昭君的离散,缠绵动人。而一层推进一层的叠句,不仅形成了感情的浪花竞奔逐涌的语态,而且呈示出汉元帝有剪不断万缕乱丝的无限隐痛。

他怎么也忘不掉王昭君,虽然硬是叫自己“不思量”,竭力求得怅然若失中的解脱,但又悲叹“啊!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可以说,他无时无刻不在思量。唯其如此,才让人们掂到了连叠成群所包裹着的感情重量。假若不作这样的重叠,那怎么看出汉元帝步步思量,情潮起伏呢!

马致远善于从揭示人物的心态出发,一句一句的重叠,层层唱叹,感情深沉。叠句要用在需要强烈表现感情的地方,而不可用俗、用滥,作无病呻吟。

汉元帝内在感情的渲泄,辅之以萧瑟景象的描绘,更使叠句耀眼生辉,倍觉情若浪卷,奔腾而来!四野荒寂,草木添黄,寒兔迎霜,不正是汉元帝情附于景的生动反映吗?

为您推荐

王寂(原文及赏析)

【生卒】:1128—1194 【介绍】: 字元老。 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六年,卒于章宗明昌五年,享年67岁。海陵炀王天德三年(1151)进士及第。 历任太原祁县令、通州刺史、中都副留守、中都路转运史等职。..

元好问(原文及赏析)

【生卒】:1190—1257 【介绍】: 字裕之,号遗山。 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祖系北魏的拓跋氏,乃唐诗人元结后裔,系元德明之子。 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卒于元宪宗七年(1257),享年六十八岁。他自幼好学,七岁能诗,受教..

李俊民(原文及赏析)

【生卒】:1176—1260 【介绍】: 字用章,号鹤鸣老人。 泽州晋城(今属山西)人。生于世宗大定十六年,卒于元世祖中统元年,享年八十四岁。 他自幼勤学苦读,成绩过人。 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

耶律铸(原文及赏析)

郝经(原文及赏析)

【生卒】:1222—1275 【介绍】: 字伯常,泽州临川(今山西陵川县)人。 生于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享年五十三岁。他是元好问的老师——郝天挺之孙,曾受教于好问。金亡后,家徙顺天,生活贫苦。 于..

刘因(原文及赏析)

【生卒】:1249—1293 【介绍】: 初名骃,字梦骥,又字梦吉,号静修。 河北保定容城人。生于元定宗后称制二年(1249),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享年四十五岁。 三岁识字,过目能诵。六岁写诗,七岁作文,落笔有神。 年刚二十,天..

赵秉文(原文及赏析)

【生卒】:1159—1232 【介绍】: 字周臣,晚年自号闲闲老人。 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四年,卒于哀宗天兴九年,享年74岁。他幼年勤学苦读,十七岁参加乡试,名列榜首。 世宗大定二十五年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