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皮裹大树》原文及鉴赏

【原文】: 大皮裹大树,小皮裹小木。

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省得分田宅,无人横煎蹙。

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独。

。【原文作者】:王梵志

【鉴赏】: 王梵志是初唐一位怪僻诗人,以全力写作通俗的语体诗,“全用五言,而翻腾转折,深刺浅喻,多出人意外。其民间气息之浓,言外韵味之厚,使读者不由不跟着他歌哭笑怒,不能自持。”(任半塘《王梵志诗校辑·序》)他的诗,寓至理于谐俗之中,寓辛辣于质朴之中,奇而实平,怪而有味。

这首诗题旨甚明:多子不如独子,独子只要孝顺能干,可以免去争夺家产、凌逼父母种种弊端,使父母得福。

跟这意思相反,王梵志恰恰还有一首描写多子女使父母遭罪的诗,可以对照着来读:

夫妇生五男,并有一双女。儿大须娶妻,女大须嫁处。户役差科来,牵挽我夫妇。

妻即无褐裙,夫体无挥裤。父母俱八十,儿年五十五。

当头忧妻儿,不勤养父母。

浑家少粮食,寻常空饿肚。男女一处坐,恰似饿狼虎。粗饭众厨飡,美味当房去(按指美味归入各房去自享,不与父母)。

怒眼看尊亲,只觅乳食处(只乳喂自己的幼孩,不顾父母)。少年生夜乐,老头自受苦。

诗中对多子女夫妇所受的冷遇,刻划得淋漓尽致。生活气息愈浓,愈是能激起人们的同情。王梵志便是在对上述社会现象的反思下,写成《大树裹大皮》这首诗的。

此诗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开头两个比兴句,意象朦胧,跟下文若断若连。《王梵志诗校辑》卷六注云:《通俗编·识余》引《普灯录》“药山禅师彝肃云:‘大树大皮裹,小树小皮缠。’今变之曰:‘走尽天边路,没有皮宽树。’”《老学庵笔记》卷三:“僧行持,明州人,有高行而喜滑稽。尝往余姚,法性贫甚。有颂曰:‘大树大皮裹,小树小皮缠。庭前紫荆树,无皮也过年。

’”根据前者,似乎是说,世界上只有关心子女的父母,却没有孝顺父母的子女;根据后者,似乎是说,多子女的父母多受缠裹,少子女的父母少受缠裹,无子女的父母也能过活。我们不妨把两种意思连贯起来理解,诗意可以更丰富些。

此诗第二个值得注意的是理想的色彩比较浓,后六句所写内容,是诗人希望如此,并非现实就是如此,这从末两句更可明显看出:“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独。”把希望寄托在老天那里,于此可见一斑。

而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独子忤逆的亦复不少,王梵志另有诗揭露这种现象道:

父母是冤家,生一忤逆子。养大长成人,元来不得使。

身役不肯料,逃走离家里。阿耶替役身,阿娘气病死。

腹中怀恶来,自生杀人子。

此是前生恶,故故来相值。

王梵志的这些诗,以通俗质朴的语言,以诙谐辛辣的笔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人伦关系的实质,有警醒世人的作用。

为您推荐

王寂(原文及赏析)

【生卒】:1128—1194 【介绍】: 字元老。 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六年,卒于章宗明昌五年,享年67岁。海陵炀王天德三年(1151)进士及第。 历任太原祁县令、通州刺史、中都副留守、中都路转运史等职。..

元好问(原文及赏析)

【生卒】:1190—1257 【介绍】: 字裕之,号遗山。 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祖系北魏的拓跋氏,乃唐诗人元结后裔,系元德明之子。 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卒于元宪宗七年(1257),享年六十八岁。他自幼好学,七岁能诗,受教..

李俊民(原文及赏析)

【生卒】:1176—1260 【介绍】: 字用章,号鹤鸣老人。 泽州晋城(今属山西)人。生于世宗大定十六年,卒于元世祖中统元年,享年八十四岁。 他自幼勤学苦读,成绩过人。 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

耶律铸(原文及赏析)

郝经(原文及赏析)

【生卒】:1222—1275 【介绍】: 字伯常,泽州临川(今山西陵川县)人。 生于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享年五十三岁。他是元好问的老师——郝天挺之孙,曾受教于好问。金亡后,家徙顺天,生活贫苦。 于..

刘因(原文及赏析)

【生卒】:1249—1293 【介绍】: 初名骃,字梦骥,又字梦吉,号静修。 河北保定容城人。生于元定宗后称制二年(1249),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享年四十五岁。 三岁识字,过目能诵。六岁写诗,七岁作文,落笔有神。 年刚二十,天..

赵秉文(原文及赏析)

【生卒】:1159—1232 【介绍】: 字周臣,晚年自号闲闲老人。 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四年,卒于哀宗天兴九年,享年74岁。他幼年勤学苦读,十七岁参加乡试,名列榜首。 世宗大定二十五年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