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题西林壁》原文及鉴赏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原文作者】:苏轼

【鉴赏】: 此诗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游庐山时所作,题在庐山西林寺院壁上。

这首诗借庐山之景,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苕溪渔隐丛话》载:东坡云:“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山中僧俗皆言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谬,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而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他于庐山“往来山南北十余日”,都在探究庐山真面的问题,此诗写出后,黄庭坚说:“此老人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刺语,非其笔端有口,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这首诗写庐山面目,却不描摹山光水色,纯以理语出之。

对于庐山面目,主要在于看后才认识。

因而诗以“看”领起。

先从不同视角写,“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是一道山岗,侧面看则为一壁峭峰,继而又从“远近高低”四个角度看。远看如蛟龙蜿蜒,近看似一道屏障,从高处看峰峦如浪,从低处看隐天蔽日。从“横、侧、远、近、高、低”六个方面观察,其观感均不相同。

一方面反映了诗人为了“识庐山真面”,往来于山的上下左右,或远或近,或仰望或俯视,不断地探视,不断地思考。不管从什么角度看,其结果都不相同。同一座山,为什么给人的印象如此相异呢,诗人答曰“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给人以启示:人认识事物往往受到局限而流于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同一客体给人的感受不同,任你如何调动角度,横看则不顾及其高,侧看则不顾及其长,远看则看不深,近看则看不全,高处看则看不细,低处看则看不清。“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因只处于某一立足点,于是得不出准确的全面的结论。这首诗过去人们总是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方面论述,殊不知它已从反面说明了“要识庐山真面目,必须对山面面观”,各个侧面的综合,也就是庐山的“真面目”。由于诗写得理寓形中,正意反说,也便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这也就无怪它广泛传诵,历久不衰了。

为您推荐

王寂(原文及赏析)

【生卒】:1128—1194 【介绍】: 字元老。 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六年,卒于章宗明昌五年,享年67岁。海陵炀王天德三年(1151)进士及第。 历任太原祁县令、通州刺史、中都副留守、中都路转运史等职。..

元好问(原文及赏析)

【生卒】:1190—1257 【介绍】: 字裕之,号遗山。 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祖系北魏的拓跋氏,乃唐诗人元结后裔,系元德明之子。 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卒于元宪宗七年(1257),享年六十八岁。他自幼好学,七岁能诗,受教..

李俊民(原文及赏析)

【生卒】:1176—1260 【介绍】: 字用章,号鹤鸣老人。 泽州晋城(今属山西)人。生于世宗大定十六年,卒于元世祖中统元年,享年八十四岁。 他自幼勤学苦读,成绩过人。 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

耶律铸(原文及赏析)

郝经(原文及赏析)

【生卒】:1222—1275 【介绍】: 字伯常,泽州临川(今山西陵川县)人。 生于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享年五十三岁。他是元好问的老师——郝天挺之孙,曾受教于好问。金亡后,家徙顺天,生活贫苦。 于..

刘因(原文及赏析)

【生卒】:1249—1293 【介绍】: 初名骃,字梦骥,又字梦吉,号静修。 河北保定容城人。生于元定宗后称制二年(1249),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享年四十五岁。 三岁识字,过目能诵。六岁写诗,七岁作文,落笔有神。 年刚二十,天..

赵秉文(原文及赏析)

【生卒】:1159—1232 【介绍】: 字周臣,晚年自号闲闲老人。 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四年,卒于哀宗天兴九年,享年74岁。他幼年勤学苦读,十七岁参加乡试,名列榜首。 世宗大定二十五年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