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纳·比肖夫人物评价②

沃纳·比肖夫作品

比肖夫死后三年的1957年,他的遗作展在苏黎世开幕,感动了许多人。从1953年到1957年,他的影展《极乐》曾在欧洲各地巡回展出。

比肖夫的风格简而言之就是:贯穿始终的人性、和细致、缜密的造型,始终保持冷静的画面。

他的早期作品中,唯美主义风格浓厚,抒情诗一般的美感洋溢在画面中。同时,他又十分注意准确的造型处理,避免画面中易犯的毛病。他从事的印刷美术设计,为他的画面构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比肖夫的友人回忆,他终生热爱美术,他喜欢西班牙画家、立志学习毕加索的艺术风格。他是个爽快人,但不是一位开朗的社交家,闲暇时光,他总是面对画布度过的。现在,回过头来,仔细回味,似乎他的《吹笛少年》中充满着一种寂寞的情绪。或许在遇到这位少年时,他无意中预感到自己的命运。无论怎样,画面中弥漫着和平的沉寂,它使人们为之倾心。

为您推荐

卡蒂埃·布列松影响评价②

布列松这位羞怯、热情的法国人,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这种相机很适合他随兴真实的拍摄方式,小巧的机身容易让拍摄对象忽略他的存在。他从不使用闪光灯,也从不修整自己的照片,因为他认为如果一张照..

刘嘉楠评价曾黎②

刘嘉楠作品 给《男人装》拍摄明星最大的特点其实不是性感,而是基于人物的特质(包括外表和内心的)设定适合并强有力的主体概念,性感只是自然融入其中。曾黎按照中国男性审美是标准的大青衣式的美人,现代感的曾黎又是邦德..

约瑟夫·寇德卡人物评价②

一位评论家沙伦纳夫(Dam’eleSallenave)曾这么说他:'寇德卡的离群独居令人想起卢梭(Jean-JacquesRou。ean)——一个热爱人类但厌恶与人交往的人;充满着对不可能重返的黄金时代的向往—…·这位来自远方的清教徒有着先..

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人物评价②

安德烈·柯特兹作品评价②

安德烈·柯特兹作品 卡帕以战争的报导摄影垂名,布兰德以三十年代英国人的生活纪录留世,曼瑞是超现实摄影的先驱,而布列松则是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的阐释者。这么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都可以在柯特兹的作品中找到影子。究其..

威廉·克莱因人物评价②

威廉·克莱因作品 跃为超级明星败部复活的克莱因,曾出版过四本销路极差的影集——《纽约》(1956)、《罗马》(1958)、《莫斯科》(1964)、《东京》(1965)。从书名就可以知道克莱因所要表达的内容——都市人的生活景像。..

罗伯特·梅普勒索普作品评价②

摄影以同性恋为主题不是进入70年代后才出现的。同性恋不是一种全新的主题,众所周知的例子可举出乔治·普拉特-林斯和迈纳·霍华德;如果回溯到更早的年代,就马上会联想起弗雷德·霍兰德·戴伊和威尔海姆·冯·格罗丁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