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纳·比肖夫从《DO》到马格那姆②

沃纳·比肖夫作品

《DO》是世界一流的美术杂志,现在仍在发行。克莱茵曾在那里工作过。

在《DO》的工作,决定了他后半生命运的到来。瑞士虽然在大战中属于少数保持中立的国家之一,但是,《DO》与瑞士红十字会合作,为记录战争的灾难而起用了比肖夫。

红十字会希望的只是记录战争,但比肖夫不愿只拍战争,而是把相机对准了在战争中挣扎着的民众的命运。他常常是站在受害民族的立场上,直到战后,他依然如比。妇女、儿童不断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他以欧洲战场为主,拍摄战争中民众的生活。这种题材对于他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在此之前,他一直是以唯美主义手法去拍摄大自然景物的,过去他说过:'我之所以只拍摄这些景场,是因为我自己能够捕捉到自身意识的存在'。然而,战争却把他的视线从唯美主义世界转移到了现实社会。如果没有战争,也许他会一直沉浸在他寂静的唯美主义世界中进行创作。

现在,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他一面感受着民众生活的苦难,一面被民众的喜怒哀乐所震动。为此,他在《DO》中大声疾呼,

也决定了他今后的道路。之后,他又把足迹留在了共产主义国家,拍摄《铁幕背后》,在《生活》杂志上发表,因此而闻名。

从1946年到1949年,他的生活是在东奔西跑中度过的。1949年在瑞士结婚,并加入了马格那姆,成为瑞士方面负责人。

1951年,马格那姆计划为比肖夫搞一次日本摄影旅行。比肖夫先取道印度,在那里拍摄潦倒的贫民,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然后,经香港到日本。

他在日本逗留了八个月,为(生活)杂志拍摄朝鲜战争,并与日本摄影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他对日本的风土人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拍摄了大量的照片。1954年,他将这些照片题名为(日本),并编辑成画册出版。这是最早由外国摄影家拍摄介绍日本的摄影集。书中充满了好奇和惊喜,却没有偏见。从这些照片可以看出,比肖夫在评价客观时象对保持了客观、温和的态度,他是一位优秀的新闻摄影家。

1953年,比肖夫前往美国,1954年又从墨西哥到达巴拿马。他那一次是去拍摄南美人民生活的。'但是,命运的利剑却在悄悄地向他刺来。当他从巴拿马到智利,最终踏上税鲁的国土时,虽然获取了无数个杰出的镜头,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自己的生命。

为您推荐

沃纳·比肖夫后世影响②

比肖夫直到离开人世,总是坚信自己不仅是新闻摄影家,也是艺术家的信念。虽然许多人认为'新闻照片不是艺术',但是,这种观点是对艺术观念的一种偏见。长期以来,人们对摄影产生过种种误解。其实,艺术观念在变化,人们的认识也应该..

沃纳·比肖夫逝世②

比肖夫死于秘鲁的消息传到日本,是在1954年一个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5月25曰,他在前往秘鲁森林进行创作时,因车祸与同军人一起翻下500米深的山谷。 同一天,在印度支那,卡帕不幸触雷身亡,真是奇异的巧合。在一天里,马格那姆丧..

沃纳·比肖夫纯粹的瑞士摄影家②

战后的瑞士,是世界摄影浪潮的中心。因获古根海姆奖而名声大振的罗伯特·弗朗克就是瑞士人,生在美国,长在瑞士,以强烈表现立足于世界影坛的W.克莱茵是弗胡克的朋友,他也是一位很突出的新闻摄影家。然而,在这些摄影家中,最引起..

沃纳·比肖夫②

沃纳·比肖夫个人概述②

沃纳·比肖夫作品 沃纳·比肖夫是一位国际上知名的瑞士摄影家,1916年生于苏黎世,1954年在秘鲁死于一次意外事故。只活了38岁,但他在自己创造的非凡的影像中获得了永生。 比肖夫早年接受过绘画和体育师资的训练,后来进入..

摄影摄影重点技法说明②

1.设计好主题人像的造型风格,选择适合整体表现的场景,做好先期的主题与场景设计作业。 2.平时应多培养美学构图的能力,并在拍摄时拟定好主题人像与场景之间的整体构图计划,不可落入人像公式构图的俗套,而拍成特写类型的照片..

色光分类②

色光混合 加光混合 属于照光的混合。将光源体辐射的光合照一处,可以产生出新的色光。例如面前一堵石灰墙,没有光照时.它在黑暗中,眼睛看不到它。墙面只被红光照亮时呈红色,只被绿光照亮时呈绿色,红绿光所照的墙面则呈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