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鸣人物经历②

沈晓鸣作品

他的经历也颇为复杂。1974年出生,大学专业是服装工程,精通各种面料的质地;互联网兴起时却转行去做网页设计师,精通电脑操作;因为经常在论坛上发帖鞭挞时弊,又被报社挖走成为专职写手;写着写着,他又拿起了相机。

从2004年开始,有事没事,他都喜欢拉着朋友一起,拎着相机到深圳的城中村四处逛逛。'什么最能代表深圳,不是高耸入云的地王大厦,也不是趴在中心区‘练蛤蟆功’的市民中心,不是股票,不是蛇口,不是那个所谓的深圳速度——最具深圳气息的,是那些城中村。'

走在城中村九曲十八弯的巷道中,'握手楼'将天空剪得狭长,窄小、潮湿而又黑暗的出租屋,让人难以相信高耸入云富丽堂皇的写字楼只有几步之遥。'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城市中风里来雨里去,死皮赖脸地跑到别人家里去,央求他们对我开放最私密的空间,拍摄他们的房子。'沈晓鸣回忆说。

渐渐地他发现,如果将关注角度从城中村延伸到整个城市,会有更不一样的收获。2006年以后,他的城市化照片中增加了更多的人。这些人依照收入梯度自然分布:有住湖边别墅的成功人士,有住封闭小区的中等收入家庭,有住城中村的小白领,有住工业区夫妻房内的产业工人;有5人以上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有悬空一代的丁克家庭,甚至有奉行独身主义的个体家庭……从文化构成上看,有南方人、北方人,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也有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婚姻结合体,或者中国和外国人结合的跨文化家庭。

'中国正在迅猛发展,我们都是这个历史过程中的小人物。'沈晓鸣这样阐释自己的另一个作品系列,深圳人物肖像。

他曾在深圳海岸城做过一次展示,是两幅陕西省靖边县天赐湾乡小学的老师人像,作品竟有4亿像素。他的朋友'低烧'感叹道:'4亿,我的妈呀,这得拍多少张照片,这得花多少时间在photoshop里进行加工和拼接,这得用多大的硬盘去装它!这个东西怎么弄到喷绘公司,怎么打印啊?'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把照片精确到像素的做法,极致到了乏味的程度。但是沈晓鸣却认为,这是对那些有生命力的事件和人物,最好的纪念和表达方式。

后来,他又将'所见到的城市和城市化'的拍摄范围扩大至全国、全世界。广州万科土楼的小白领、四川绵竹向娥乡的村民、湖南宁乡山区种植山货的农民,窑洞村落、长洲岛民……一一出现在他的镜头里。就连去国外,他也不忘到民间走走,丰富摄影题材。

在拍摄汶川震后农民家庭时,沈晓鸣发现当地校舍建设急需高标准的设计方案。他联系了活跃在深圳的一家非盈利组织'土木再生',主动到灾区搜集校舍建设需求,组织设计竞赛,优选设计图稿。一些建筑设计事务所看到这个消息后,加入进来,成功拟定出震后校舍建设的7个高端设计标准。迄今,按照这些标准已建设了7所学校,每一所学校的设计风格都各不相同。

沈晓鸣还致力于为城市里的自行车争取'路权'。2008年的深圳,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20万辆,有个家住布吉的市民做过实验,从家骑单车到中心区上班,居然不到40分钟,开车却要一个多小时。然而现实的趋势是,拓宽汽车车道、自行车道边缘化,然后恶性循环周而复始,直到最终自行车失去路权。

那一年,沈晓鸣买了一辆折叠自行车,常常骑车上班、买菜、赴宴、健身。深圳的街头、写字楼下、地铁里,都出现过他为了使用自行车而与保安们激烈争辩的场景。

为了争取路权,沈晓鸣更加频繁地使用自行车。'既然你们可以为汽车解决一个停车位,作为你们的消费者,也应该为我的自行车解决一个停车位。'他屡屡这般强硬地表示。事实证明,这种努力是有效果的,在沈晓鸣经常去的片区,单车进出不再是问题,甚至有保安会抬起本来为汽车才升起的横杠。

2009年深圳双年展,沈晓鸣和'悦行城市'项目的几个朋友合作,将200辆自行车放在深圳华侨城片区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用无线GPRS管理网点,免费让公众使用。在接受各家媒体的采访时,沈晓鸣每次都会重复一个口号——路权平等。

后来,在一次半官方的聚会中,沈晓鸣还顺利地将抗议深圳地铁不允许自行车进入的'加西亚的信',成功带到了某位领导那里。之后,单车族携带单车就可以畅行地铁了。次年3月,深圳两会召开期间,沈晓鸣和朋友们甚至通过民主党派,成功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城市增加自行车道的提案。

在被奉送了公民知识分子、纪录片制作人、专栏作家、互联网达人等等称号之后,沈晓鸣强调,自己最看重的头衔还是'一名纯粹的摄影师'。

谈起他拍摄的政府大楼'肖像'系列,沈晓鸣说:'我站在政府大楼前,时常觉得自己是一只渺小的蚂蚁。'

为您推荐

卡蒂埃·布列松人物经历②

卡蒂埃·布列松作品 1922年至1928年 1922年至1928年,卡蒂埃·布列松在中学学习期间开始学习摄影,并结识了一些摄影家,为他们的作品所倾倒,从此产生了献身摄影艺术的信念。布列松真正从事摄影活动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

乔治·罗杰生平经历②

乔治·罗杰作品 童年 罗杰在童年时就相当向往旅行与航海探险,17岁时他参加了英国海军,航行了世界各地大约两年的时间,这时期是他第一次开始尝试抓住异国的摄影主题。 青年 19岁之后,罗杰曾住在美国几年,最后又回到了英..

安德烈·柯特兹人物经历②

安德烈·柯特兹 美国摄影家安德烈·柯特兹(AndréKertész,1894-1985)出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作为现代摄影的一个拓荒者,柯特兹的照片与人生姿态一直给全世界的摄影家带来回味无穷的启示。各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都可..

罗伯特·梅普勒索普人物经历②

陈长吟个人经历②

陈长吟 陈长吟研究员长期从事散文的编辑和研究工作,1992年参与创办大散文月刊《美文》杂志,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文学编辑奖。 2005年创办全国首个中国散文研究所,推出全国最大最早的散文类门户网站——中国散文网..

帕特里克·扎克曼人物经历②

帕特里克·扎克曼作品 在帕特里克·扎克曼22岁成为摄影师之前,他的记忆仍停留在初始的空白阶段。对他来说,记忆起始于摄影生涯,自从手中的相机开始不断闪光,他的生命也从此开始变得丰富多彩,是镜头给了他生命的价值,从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