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梅普勒索普作品评价②

摄影以同性恋为主题不是进入70年代后才出现的。同性恋不是一种全新的主题,众所周知的例子可举出乔治·普拉特-林斯和迈纳·霍华德;如果回溯到更早的年代,就马上会联想起弗雷德·霍兰德·戴伊和威尔海姆·冯·格罗丁等人以表现自身同性恋为题材的作品。活跃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普拉多–林斯,拍摄了很多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男人体,给人以神话般的联想。迈纳·霍华德也留下了暗示自身同性恋倾向的作品,当然,那不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以抽象手法表现大自然的局部景观,作品大多将其当作精神世界的隐喻来描绘)。霍兰德·戴伊将自己化装成基督的模样,摄制了一系列自拍像。以美少年爱慕者着称的冯·格罗丁,则不厌其烦地拍摄聚集在塔奥尔纳别墅内的美少年的肢体。

即使在摄影历史上留名,这些作品也是零零星星的,不能视为具有文化意义的潮流。同性恋作为摄影与艺术的主题而大量浮现,还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
Robert与爱人sam

当时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以往或被当作个人嗜好打发了事、或被视为变态异端备受冷落、或被撇在社会边缘甚至底层难以出人头地的男女同性恋者这一怪异存在纷纷开始'显山露水'。他们的存在之所以开始被社会认识,一则由于这些艺术家表现得特别活跃,二则由于他们结成社团主张各种权利。纽约克里斯特发大街、旧金山卡斯德罗和洛杉矶西好莱坞等地的同性恋聚居区一时间名声大噪,他们的存在开始引起世人的瞩目。但尽管如此,这些同性恋大街的状况终究是例外的,至今依然在就业、住宿等构成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频遭充满好奇的目光。即使从接受歧视的立场上来看,也有很多同性恋者在70年代至今的岁月里选择了'避开众人眼目'、'不在社会上抛头露面'作为各自的护身符。可以认为,这与其说出于无奈,莫如说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自己蒙受的无端歧视和蛮横偏见,他们从未停止过反抗。此外,作为人类'理所当然'的性取向之一,同性恋者首先必须自己接受自己,进而寻求社会各阶层的宽容。这一切,均在作品中得到强有力的如实表现。

这里试以人体表现为例进行一番考察。以往的男人体即便予以描绘,也是表现'男性'肉体的理想美,而且在多数场合是靠避免正面描绘来维护'男性'权威的。相形之下,从正面表现同性恋题材的作品则开创了一种新的表现形态,既不同于单纯将'男性'理想化的人体表现,也有别于将被摄者置换成'男性'而沿袭以往女人体表现模式的'男式'翻版。

为您推荐

单反相机相关评价②

优点 单反相机成像示意图 它只有一个镜头,既用它摄影也用它取景,因此视差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取景时来自被摄物的光线经镜头聚焦,被斜置的反光镜反射到聚焦上成像,再经过顶部起脊的'屋脊棱镜'反射,摄影者通过取景目镜就..

于云天人物评价②

于云天作品 观看于云天的风光摄影作品,是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他是学绘画出身的,诸熟东西方的艺术史和画论,他自己画的素描快速而传神;他也痴迷音乐,偏爱巴赫、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和喜多郎这些古典..

黄中平人物评价②

黄中平导演作品特质: (1)非常注重单个画面的构图,画面中的造型元素 强调在平面空间上的构成,摄影机的运动一般不进行太复杂的的纵深空间上的调度; (2)强调影调和色彩的个性化,数字调光过程中通过大量的secondarycolor..

顾长卫人物评价②

沃纳·比肖夫人物评价②

沃纳·比肖夫作品 比肖夫死后三年的1957年,他的遗作展在苏黎世开幕,感动了许多人。从1953年到1957年,他的影展《极乐》曾在欧洲各地巡回展出。 比肖夫的风格简而言之就是:贯穿始终的人性、和细致、缜密的造型,始终保持..

扬·绍德克人物评价②

扬·绍德克作品 捷克国家摄影博物馆的女馆长安娜·华诺瓦最初很反感索德克:'我憎恶他对低级品味的喜好,也不喜欢他早期照片里流露的做作、娇羞状的感伤。'然而索德克的作品无人能够忽略,他太独特了,华诺瓦终于发现了他的..

卡蒂埃·布列松影响评价②

布列松这位羞怯、热情的法国人,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这种相机很适合他随兴真实的拍摄方式,小巧的机身容易让拍摄对象忽略他的存在。他从不使用闪光灯,也从不修整自己的照片,因为他认为如果一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