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加色效应?什么叫减色效应?在摄影中是怎样复现的?
1.加色效应:两种以上色光同时进入人眼,刺激视网膜锥体细胞,可使大脑获得另外一种色调的色觉。这种由两种以上色光彼此叠加后所产生的综合色觉效果叫做光的加色效应。加色效应的理论依据是颜色混合定律。1854年格拉斯曼(H·Grossmarm)将颜色混合现象总结成颜色混合定律:
①人的视觉只能分辨颜色的三种变化:色调、亮度、和饱和度;②在由两个成分组成的混合色中,如其中一个成分连续变化,混合
色的外貌也随之连续变化。由此可导出下列二定律:
a)补色定律:每一种颜色都有一个相应的补色。如果某颜色与其补色以适当比例混合,便产生白色或灰色(如红与青、蓝与黄、绿与品红);若两者按其它比例混合,便产生近似比重大的颜色成分的非饱和色。
b)中间色定律:任何两个补色相混合便产生中间色,其色调决定于两颜色的相对数量,其饱和度决定于二者在色调顺序上的远近。
③颜色外貌相同的光,不管它们的光谱组成是否一样,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效果。
④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组成混合色的各颜色光的亮度的总和(也叫
亮度相加定律)。以上定律只适用各种色光的相加混合,不适用于染料或涂料的混合(它们属于后面讲的减色效应)。
摄影者在拍摄彩照时,必须考虑加色效应对摄影画面的影响,如绿草地上或绿树丛中的人(或物)常常带有绿色调);红色(如红墙或红旗等)背景下的人常带淡红色调;蓝色天空下的海水显得更蓝,而阴暗天色下的海水却显得灰蒙蒙。上述情况有时可以加以利用,更多的情况下则需要克服,可用其相应的补色加以中和。
2.加色效应中的三原色为:红(R),绿(G),蓝(b)。若三原色按不同比例叠加混合,理论上说这种混合可模拟出自然界中的各种颜色,包括黑白系列的各种灰色和各种色调和饱和度的颜色及可见光谱的全部颜色。实际上,这种混合是不能配出自然界所有的一切颜色的。
不同的颜色刺激同时作用到视网膜邻近的部位,也能产生颜色混合效应。如彩电荧光屏上,密集地布满小的红、绿和蓝的发光荧光粉条或粉点,它们刺激视网膜非常邻近的锥体细胞,以致视觉不能区分独立的粉条或粉点。通过调节屏幕上相邻的三色粉条或粉点的亮度比例,就在视觉上产生各种颜色的混合效果。
三原色不只是红、绿和蓝三色,也可以是其它三种颜色。条件是三原色中的任何一个不能由其余两个相加混合获得。不过经证明红、绿和蓝是最优三原色。红、绿和蓝的互补色分别为:青(C),品红(M),黄(Y)。能配成白光的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加色效应如图1-2所示。
3.减色效应:从含有多种色光的复杂可见光(如白光)中,减去若干单色光,获得另外一种光的效应叫减色效应。减法混合的原理比加法混合原理复杂,两者的混合过程及结果都不同。如根据颜色相加原理,将两束白光分别通过蓝滤色片和黄滤色片,投射到屏幕上进行相加混合,由于蓝光和黄光是互补色,得到的合成光是白色。但在蓝滤色片和黄滤色片的减法混合中(如让白光先后通过蓝滤色片和黄滤色片的光即为减法合成光),混合色不是白色而是绿色,即加色效应是不同比例原色光直接相加混合,而减色效应是从复合光中减去几种不同比例的原色光而得各种色彩。
在颜色相加混合中是通过控制三原色(红、绿和蓝)来获得最多的混合色。那么在减法混合中想什么办法也能通过控制红、绿和蓝来获得较多的混合色呢?为此,在减法混合过程中应用了三个“减法”原色——即红、绿及蓝的补色。调节三种补色来控制绿、红、蓝。三个“减法”原色分别为:青“减法”原色,也叫“减红”原色,因为它印在白纸上,由白光照射时呈现蓝绿色称青色,是控制红色用的;“减绿”原色——品红“减法”原色,印在白纸上白光照射下呈红紫色(品红),是控制绿色用的;“减蓝”原色(即黄色“减法”原色)印在白纸上在白光照射下呈黄色,是控制蓝色用的。
光的减法混合应用很广:染料涂料、彩色印刷、彩色摄影等。减法三原色是通过什么来控制或减掉三原色(红、绿、蓝)的呢?是通过减法原色材料密度的变化来实现的。当各减法原色材料密度大时将吸收较多的红、绿、蓝成份;密度小时,则能透过较多的红、绿、蓝成分,从而通过控制红、绿、蓝成分多少而获得更多的减法混合色。图1-3是减色效应示意图。(二)加色效应及减色效应在摄影中的复现彩色摄影是
根据三原色原理,对被拍摄物体进行颜色分解和合成两个步骤来得到原物的彩色影象。分解的方法是将物体的颜色分解成红、绿、蓝三原色分别记录在胶片的不同感光层上。合成的方法可以采用加色法(如图1—2所示的三原色的不同组合);也可以采用减色法(三减法原色的不同组合如图1-3所示)。三原色滤光层及三减法原色(三补色)滤光层,对色光的吸收和透射情况是不同的,前者只能透过本色光,吸收其它色光;后者吸收与其互补的原色光,透过本色光或构成本补色光的两种原色光。上述两种情况如图1-4(a)、(b)所示:
1.加色法复现彩色照片的主要过程:用色密度较大的红、绿、蓝色滤色片,通过负片对彩色相纸进行三次曝光,每一次曝光,仅是彩色底片上的补色负象的一部分,使彩色相纸上的一层乳剂膜受感(一种单色正象在相纸上形成)。具体情况:白光(或近似于白光)通过红滤色片时,彩色相纸的显青色层就感受透过底片的红色光线;当白光通过绿滤色片时,彩色相纸的显品红色层就感受透过底片的绿色光线;当白光通过蓝色滤色片时,彩色相纸的显黄色层就感受透过底片的蓝色光线。通过上述三次曝光,底片上的三层补色负像即可在彩色相纸上全部还原。因为加色法复现彩色照片的程序比较复杂,目前很少用。
2.近代彩色摄影大部分采用减色法。为了记录自然界的人和物的各种颜色,在胶片的片基上涂有三层不同感色性能的乳剂膜层,来记录三原色(红、绿、蓝)。三乳剂层分别含有各自补色的成色剂。上层感蓝色光,含有黄色成色剂;中层感绿色光,含有品红色成色剂;下层感红色光,含青色成色剂。在上、中两层间涂有黄色药膜,用来阻止蓝色透过,因中下层也感蓝光,这层黄色药膜在冲洗时便自行消退。当彩色负片曝光显影以后,便可形成三原色的补色影像层。感蓝光的上层形成黄色影像层。感绿光的中层形成品红影像层;感红色光的下层形成青色影像层。白光通过彩色及负片上的黄、品红、青三个补色影像层时,三者分别成为“减兰”、“减绿”、“减红”原色的作用,使被摄物体的颜色转变为其补色,故而看到彩色负片上的颜色都是与原物相反的补色。在晒印时,因为正片或相纸跟负片的制造原理相同,因此当白光通过负片补色影像对它们一次曝光后,再经冲洗便可还原物体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