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通过作图法求得像的位置及大小,也可以用解析法(用高斯公式或牛顿公式)计算出未知量。例如前边曾提及过的变焦镜头的前固定组和变倍组是正负透镜的组合。如图2-20所示,若凸透镜L1和凹透镜L2的焦距分别为20.0cm和40.0cm,L1在L2之右40.0cm。傍轴小物放在L1之左30.0cm处,求它的像,包括像距和横向放大率。
①作图法:根据题意,将两透镜和它们焦点的位置,物体的位置按比例标在图2-20上。物PQ通过L1成实像为P1Q1;P1Q1对L2而言是虚物(会聚光束),光线不是从虚物发出的,而是指向虚物的,即L1的出射光束的交点,但在还没有会聚之前就遇到了L2。在画L1成像光路图时,就当作L2不存在,从P点引两条入射光线:一条跟主光轴平行;一条通过光心,它们出射线的交点P1即是P点的像,由P1作光轴的垂线,其垂足Q1便是Q点的像。
L2对P1Q1成像的光路作法:用L1的两条出射线(对L2而言不属于三
条特殊光线之列),必须应用焦平面和副光轴的性质。为简单仍用典型光线。所不同的是,光线不是来自P1,而是指向P1。具体作法如图2-20
所示,虚线表示光线延长线。
L1的放大率为β1=-/P1Q1PQ,L2的放大率为β2=-/P'Q'-P1Q1;总放大率β=β1β2
②解析法(利用物像关系求未知量)
(a)利用高斯公式:1/S'=1/S=1/f',高斯公式是代数式,所以在具体运算时,必须把已知量按符号法则冠以正负号;求得的未知量由它的符号就可以判断它跟光具组的相对位置。仍然用逐次成像法。首先 求L1对旁轴小物PQ成的像P1Q1:
L1成像:S1=-30cm,f'1=20cm,求S'=?
距。
L2成像:已知(如图2-20所示),
Q1Q2=40.0cm,∴S2=20.0cm
f1¢=-40.0cm
求L2对P1Q1所成像的位置,即S'2=?
解:高斯公式:
1-1=1,S¢2S2f2¢
(b)利用牛顿公式:xx'=ff',如图2-20所示,对L1而言,
焦距和焦物距都是已知,很容易求得其焦像距(F1¢Q1);对
74/PGN>L2而言其焦物距(F2Q1)就算已知,而且焦距也是已知
的,于是便可求得其焦像距。具体计算如下:
第一次成像:
x1=-10.0cm,f1=-200.cmf1¢=200.cm,
x1¢=f1f1¢=-200.´20.0=40.0
x1-10.0
第二次成像:
x21=-20.0cm,f2=-40.0cmf2¢=-400.cm,x¢2=f2f2¢=400.´(-40.0)=80.0
x2-20.0
显见,上述三种方法所得结果完全一致。下边我们用不同方法求成像的横向放大率:
①几何法:
b1=PPQ1Q1=-12=-2
P¢Q¢-4
b2=P1Q1=-2=2
b=b1b2=-4
或直接由最后的像长跟物长之比求之
b=PPQ¢Q¢=-14=-4
Q'P'为放大的倒立的实像。
②用(2-12)或
β=SS¢
60.0
β1=-30.0=-2β=β1β2=-4
40.0
β2=20.0=2
③用(2-13)或
可见,三种不同方法计算结果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