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量是像面照度和曝光时间的乘积,即
H=E×T(4-27)
式中H表示曝光量(单位为勒克司·秒),E为像面照度,T为曝光时间。
上式表明,感光材料经曝光后发生光化反应,其效果与照度跟曝光时间的“乘积”成正比。感光材料经曝光后的光化程度,完全由曝光量的值来决定。当像面照度高时,曝光时间就要短;像面照度低时,曝光时间就要长。只要总曝光量一定,光化效果(程度)就一定,感光材料变黑的程度也一定,在这种总效果不变的条件下,像面照度和曝光时间可以互相调整。这种像面照度和曝光时间对于相同曝光量的相互关系称为互易效应或称互易律、倒易律、倒数律等。这一规律适用的条件是:①恒定的光源如日光;②频率不超1000Hz的闪光光源。但当照度很低时(如星光、日光等),需要长时间曝光或曝光时间极短的强闪光、脉冲光时,倒易律均失效。通常的感光材料在低照度长时间曝光时或高照度、超过千分之一秒的短时间曝光时,都会产生失效现象。此时感光材料的一系列性能,如密度、感光度、反差、宽容度、感色性等均会有所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增加曝光量和调整显影时间来加以补救。在拍摄彩色片时,由于倒易律失效,还会造成色彩平衡上的变化,所以还需要加用滤色镜予以补偿。现在,有些供专业用的彩色胶片,因考虑到三层乳剂倒易律失效情况不同,特分为长曝光型与短曝光型两种胶片,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彩色平衡。
2.什么叫光学密度?
胶片的变黑程度用光学密度来量度。经过曝光和显影后黑白底片上形成了各种黑白影像。黑色部分的“黑度”表明了它的阻光能力,或称阻光率,它与银的沉积密度有直接关系。阻光率或黑度与感光强弱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感光测定可以得到“黑度”与感光强度的关系。
底片上图像的阻光率与透过率是对应的(互为倒数)。在光度学中透过率是透过光强度Il与入射光强度I0的比值,用T表示,则:
T=Il/I0
底片的阻光率用其倒数表示,则
底片的阻光率O与银粒密度有关。如果忽略入射光在底片上的反射和吸收损失,银料密度——光学密度D为:
3.什么叫照相特性曲线?
同一批号的感光胶片是用同一次制成的感光乳剂涂布而成的。胶片在出厂时都要抽出样片在感光仪上按规定的条件曝光、冲洗、然后用光密度计测出光密度,将对应的曝光量与光密度标绘在坐标纸上就得到照相特性曲线如图4-66所示。曲线的纵坐标为光密度D,横坐标为曝光量(H=ET)的对数。这个曲线按照变化规律可以分成五部分:
①当曝光量低于某一值时,光学密度D与曝光量无关。甚至没曝光的底片显影后仍有一定的密度,对光线有一定阻力,这是感光材料本身化学性能不稳定性造成的。这段曲线对应的光学密度D。叫做“灰雾度”;②曲线的AB段称为趾部,也叫做曝光不足部。该段曲线的光学密度与曝光量不成比例。如果在这个区域里照相,影像的层次将受到较大而
不成比例的压缩;
③曲线的BC段称为直线部分,也称为正常曝光部分。这段曲线表明:随着曝光量的增加,光学密度D与lgH成正比。如果在此区域里照相,影像的明暗层次可以成比例地被记录下来;
④曲线CD段称为肩部,也叫曝光过度部分,光学密度与曝光量也不成比例地变化。如果在这个区域里照相,影像的明暗层次也要受到不成比例的压缩;
⑤曲线达D点,光学密度最大,随后曝光量再增加,底片的光学密度反而减小,所以D点以后的曲线称为反转部。D点对应的是最高密度值。
不同的感光材料其特性曲线是不同的。同一种感光材料,在不同的显影条件下冲洗,特性曲线也不同。所以在确定底片的特性曲线时,必须规定统一的显影标准。
4.什么叫感光度?
感光度是感光材料的光化速度(感光快慢的特性),是感光材料对光强的敏感程度。在同样冲洗条件下,同一个曝光量使用不同的材料感光,所得密度大者感光度高,小者感光度低。标准中规定:用产生一定密度所需要的曝光量的倒数值表示感光强度(S)则
式中K值是一个常数。现在各国规定的标准密度和K值都不一样,所以感光度(S)也不同,如表4-10,(a),(b)所示。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