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巧不成书”,“无巧不成戏”,同样,生活人像的情节性也表现为内容上某种巧合,这种巧合大多是通过叙事的手法表现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瞬间,或是表现具有突出性格特征的典型人物,而不能像小说、电影、戏剧那样,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一系列矛盾冲突,向读者作全
面的交待。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国外曾盛行过用摄影小说的形式,聘请演员扮演某些角色,将一些文学名著或创作的小说,连续拍成照片,再配上文字,印成画册出售。80年代我国也曾掀起过摄影小说的热潮,举办过比赛。最近又有了一本“摄影文学”的刊物,其中除摄影小说外,还有摄影报告文学、摄影诗、摄影散文等。这种用连续摄影用成组的照片描述一段故事的表现手法,显然在展示情节的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它只能算是一种表现形式,作为摄影,主要还是以大量的单幅照片为主。对生活人像而言,表现情节意味着对生活事件的高度艺术概括,用凝固的静态画面,通过人物的表情、体态表现矛盾发展中最精彩、最动人、最富感染力的瞬间。故事的由来、发展与结局,都要通过画面所提供的情节内容,由读者运用联想与想像,自己去补充和完善。
生活人像表现情节很容易出现雷同化的问题。由于生活人像在摄影诸门类中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题材最具有群众性,因此若想使自己的作品与历史上和当今世界上众多的人像作品毫不重复,势必有一定的难度。这种重复和模仿有时可能是无意的。对个人来说,或许是新奇的发现,而实际上却是由于孤陋寡闻、缺少见识所致。要使自己的作品真实生动,既典型又不与他人雷同,首先要解决学习方法问题。有人用两句成语比喻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善学者“得鱼忘签”,不善学者“刻舟求剑”。筌,捕鱼用的竹器,善学者意在捕鱼,只要捕得鱼,不在意捕鱼的工具。生活人像,意在神韵,形式、手法不过是其形骸,“得鱼而忘筌”,就能避免雷同。“刻舟求剑”是指那些拘泥于某种规范,不知变通的人。这种人将学到的概念化的形式因素作为躯壳来表现,重复别人讲过的故事。对那些富有神韵的情节表现视而不见。有时还将有血有肉的“这一个”打死了去拍。“千人一面”也就在所难免了。
善学还要善思。“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创,始造之也。创作,是创造性的劳作,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凡创造性的活动,就要开拓思路,不囿于过去的经验,不拘泥于传统,不固守已有的模式,通过丰富的想像和感情的驱动,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艺术规律要求一个摄影者超越自己并决不重复别人,这是必须的,但又不是轻而易举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