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是战国初期的《国语》.全书21 卷.因以记言为主, 故名《国语》.前人据司马迁“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之说, 认为该书与《左传》同出左丘明之手, 且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但均不可信.《国语》所记, 多与《左传》重复或抵触, 且详略互异, 体例和文笔差异甚大, 所记之事也远比《左传》、《春秋》为早.据后人考证, 《国语》的作者大约与《左传》一样, 应该是战国早期一位熟悉历史掌故和了解各国情况的学者.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分国编次, 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叙述.它有重点地记述了从周穆王 (约前967 年) 到周鲁悼公 (前440 年) 止共500 多年内8 国的重要史事.其中晋国最详, 《晋语》凡9 卷, 占了全书近半的篇幅.《周语》记载西周穆王到东周敬王的史实也较完整.《鲁语》和《楚语》次之.最略的《郑语》只写到西周末, 《齐语》仅记管仲相桓公的政绩, 《吴语》和《越语》也只记了两国争霸的经过.全书结构不够完整严密, 但并不影响其较高的史料价值.书中的进步思想和文学成就均不如《左传》, 但不少地方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 透露了一些下层社会的呼声和民间的疾苦.其中《邵公谏厉王弭谤》一文, 提出“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把人民的力量比作水, 指出对待百姓的批评言论, 不能堵塞, 只能宣导, 否则水壅而堤溃, 政权就有被推勫的危险.说理形象, 含意深刻, 其“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的思想颇具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