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品味人生的书。作者品评的八位女性,均在上个世纪留下过深刻的人生印记。她们以各自不同的人生姿态和生存际遇,仍让今天的我们萦怀于心。顺着作者的笔触,品读她们的命运和人生,竟会是如此的苦涩而又温馨,仿佛有干愁百结,欲罢不能。是的,对于她们,我们并不陌生。在这八位女性中,其作品还在被我们热读,如张爱玲;其命运仍让我们苦叹,如萧红;其风韵依旧温润如玉,如胡蝶;其魅力已然渐就神奇,如林徽因……她们没有走远,恍如近在咫尺。她们曾经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光亮,又是那么的苦难深重,那么的顽强坚韧。她们代表着一个世纪的生命记忆。这记忆固化成一种情结,在不时扯动着我们纤细的神经。遥想她们,她们正与我们同在:生存的场景转换了,生活里的诸多细节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人生所应承接的欢欣、所应经受的磨难,是如此的清晰可鉴,又是如此的相似相同。命运仿佛就是一种魔力,操控着人生各自的苦乐悲喜,我们只能做出一己固有的执着,余下的,惟有解读。
本书的作者,作为一位女性、一位诗人,她在面对这些风华绝代的人物所呈现出的人生遭遇和命运情形时,一定是百感交集,心绪难宁。一个偶然的机缘,让作者得以走近这些人物,能悉心体察和理解她们。作者情不自禁地走进了她们的世界,走进了她们的生存。作者明明知道所要承担的会是一份艰辛的工作,但是她义无反顾。就因为她是一位曾经颇有诗名的诗人,还是一位备受生活磨砺的女性。同为女人,作者可以很自在地走近这些人物的内心,能细心体解她们生活的幽微细密之处。同时,不同的人物命运在面前依次展开,也会让作者获得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认知。更重要的是,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具有强烈诗人气质的女性。作为诗人所特有的敏感真纯和高蹈超迈的气质,能够帮助作者站在个人特定的角度和相应的认知高度,去把握、审视笔下的这些人物及其她们的命运。从而,作者在感同身受中对女性人生的关切和领悟,就有了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意趣。
在本书里,作者认为,张爱玲的一生,是在“为一场奢华倾其所有”。她的文字,“把读者的心凿成一眼枯井,又让眼里慢慢地浮起一颗冰凉的泪珠”, “她面对人生的浮世的悲哀和虚无,借助文字的力量,言说着沧海桑田、浮生若梦的历史谶语,仿若在阴阳交界的边缘上洗劫众人的灵魂,那种刻骨和透彻,像梦呓一样使人惊栗”;倔强的萧红“在苦难中与世界彼此相知”,是一个“想要让生命的光线淋漓尽致地射透萧瑟命运的女子”;作者入木三分地指出:阮玲玉的殒命,从表象上看是由男人引起,究其内里,在于“自身的精神封闭和心理弱势”:“ 并不是因为她的性别或是她的生计,而是她的心理生存能力的缺失。正是这种缺失,把她带入了自己很难走出的一种心理生存困境。”而对于诗意的陆小曼,作者深挚而悲婉地写到:“只是因为一种放任,她对爱情一念之间的一种放任,她一辈子都为此在付代价。付了,还不够偿还,可见作为女子的不幸。”她是这样由衷地激赏潘玉良:“风雨磨难中,是一个弱者在坚强和隐忍中的坦然和微笑。一种叫执着和坚韧的东西大如珠玉,细如雾霭,流动在她的一生之中。她自强不息的刚性气质霰弹如雹似梨花沐雨一般,供今天的女人们享用。”这是能够让人震颤的言语表述。在这本书里,随时闪现着独到而精准、坚定而又诗意的睿智感悟。对此,我们不难看出本书作者的用心之巨和用力之苦。
古人说,知人论世。这是一种历练;佛在说,逢苦不忧。这是一种境地。他们都是在对人生说话。我在想,我们品味他人,其实也是在品味我们自己;而我们读解着人生,人生又何尝不在读解着我们。是啊,除了佛,我们谁能比人生更高明?
好在一切都是人生,一切都是日子。我们不可能高明,但我们可以在咀嚼和回味中,让自己的人生更加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