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赫尔曼.布洛赫的《维吉尔之死》是一部可与《尤利西斯》媲美或仅次于《芬尼根守灵夜》的不朽杰作。它是20世纪难以企及的小说之一,是中国读者望眼欲穿的文学等候。◆赫尔曼.布洛赫是谁?
他是乔伊斯、茨威格、托马斯.曼、爱因斯坦、里尔克、穆齐尔、卡内蒂的朋友,一个被文学史忽略的作家,但他的名字一直出现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评论里,昆德拉的“媚俗”一词即来源于他,喜欢昆德拉的人必喜欢他。
他是一个“误入文学这条歧途的哲学家”,一个“不情愿的诗人”。他是“旧奥地利*后一位通才”,是“奥地利文学发展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他是米兰.昆德拉小说理论“复调叙事”杰出的代表,与卡夫卡、穆齐尔、贡布罗维奇一起被昆德拉称为“中欧伟大的四位小说家”。
◆精通哲学、科学、政治学及心理学的小说家
此外,他还是“一个极富盛名的文化批评家”,“一个极具洞察力和预见性的人权与法律思想家、民主理论家”,一个致力于“政治学”与“群众心理学”研究的行动家。总之,他是“一个在艺术、科学和政治三大领域都表现出极高才华,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以及伦理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的小说家。
◆中国读者望眼欲穿的“文学等候”
他就是赫尔曼.布洛赫,在思想上受康德、尼采、叔本华、魏宁格和卡尔.克劳斯影响,在创作上受乔伊斯、霍夫曼斯塔尔和里尔克的影响,其作品受到托马斯.曼、昆德拉和富恩特斯等人的高度推崇。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洲和美国形成了研究布洛赫的热潮,至今经久不衰,而在中国,这个名字依然很陌生,甚至在汉语语境内几无踪迹。他的小说代表作《梦游人》《维吉尔之死》一次又一次被列入“期待中的译作”书单,成为中国读者望眼欲穿的“文学等候”。
总是有不安一再地袭上我的心头,生怕所有文学的东西,所有诗意的东西都变得毫无意义,不再具有任何存在的理由。
——赫尔曼.布洛赫
赫尔曼.布洛赫作为作家的声望建立在小说《梦游人》和《维吉尔之死》上。单凭这两部小说,就必须将他归在20世纪重要小说家的行列。希望通过本书,布洛赫的作品能获得更广泛的读者群──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学者──,这将有助于布洛赫的成就获得它们应该拥有的显赫地位。
──埃内斯汀.施兰特
书籍特色
赫尔曼.布洛赫,奥地利小说家,1886年生于维也纳,与卡夫卡、穆齐尔、贡布罗维奇一起被昆德拉称为“中欧文学四杰”。45岁时出版长篇小说《梦游人》,1938年流亡美国,1944年成为美国公民,晚年主要从事群众心理学研究,1951年死于心脏病发作,终年65岁。主要代表作有小说《梦游人》《维吉尔之死》《未知量》《着魔》《无罪者》,随笔有《小说的世界图景》《对于音乐的认知问题的思考》《詹姆斯.乔伊斯和当代》,以及历史文化论著《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和他的时代》等。赫尔曼.布洛赫曾说:“卡夫卡、穆齐尔和我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传记。”他的意思是说,对作家和思想家而言,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和思想,而非个人生活。秉持这一理念,施兰特教授的《布洛赫传》没有过多地着墨于这位大文豪的生活琐事,而是将侧重点落在布洛赫的创作历程上,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布洛赫这位“不情愿的诗人”在创作上的矛盾和成就全面而深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于尚不熟悉赫尔曼.布洛赫的中国读者来说,这是了解其生平创作的入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