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傲的超常努力和付出。张新颖著的《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增订版)》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书籍特色
这是一部 感动沈从文家人 的沈从文传记,一部令《活着》作者 感慨万分 的人物传记,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 文津奖 的新经典传记(增订版)。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 增订版 ,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绝境的故事,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创造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时间胜利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 绝笔 的《一点记录 给几个熟人》。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 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 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重新发现 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 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这是一部 感动沈从文家人 的沈从文传记,一部令《活着》作者 感慨万分 的人物传记,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 文津奖 的新经典传记(增订版)。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 增订版 ,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绝境的故事,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创造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时间胜利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 绝笔 的《一点记录 给几个熟人》。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 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 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重新发现 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 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 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 有情 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 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作者简介
2002年底,三十二卷本《沈从文全集》终于出版,其中四百万字系沈从文生前未曾刊发的且多为1949年后所写 九卷书信中有八卷写于1949年之后,这三百余万字书信 从数量上讲接近沈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量 由此,张新颖发愿为沈从文的后半生立传,一度累出眼疾。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 1948》、《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 1988》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2002年底,三十二卷本《沈从文全集》终于出版,其中四百万字系沈从文生前未曾刊发的且多为1949年后所写 九卷书信中有八卷写于1949年之后,这三百余万字书信 从数量上讲接近沈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量 由此,张新颖发愿为沈从文的后半生立传,一度累出眼疾。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 1948》、《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 1988》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在《沈从文的后半生》,张新颖说: 我想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半生的经历,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难史,虽然这已经足以让人感慨万千了;我希望能够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现代以来的中国,也许是时代和社会的力量太强大了,个人与它相比简直太不相称,悬殊之别,要构成有意义的关系,确实困难重重 虽然在二十世纪中国,这个方面的力量过于强大,个人的力量过于弱小。不过,弱小的力量也是力量,而且隔了一段距离去看,你可能会发现,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 封面绘图(by 沈从文) 艒艒船还在作梦,在大海中飘动。原来是红旗的海,歌声的海,锣鼓的海。(总而言之不醒。) 这幅速写是沈从文画的。1957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上海的早晨,外滩的外白渡桥,游行队伍 时代的宏大潮流汇集和裹挟着人群轰轰隆隆而过 这样的时刻,沈从文的眼睛依然能够偏离开去,发现黄浦江里游离自在的生命状态:小小的艒艒船和船里的人, 总而言之不醒 ,醒来后也并不加入到 一个群 的 动 中去,只是自顾自地捞那小小的虾子。封面书法(by 张充和)1988年, 从文二哥永安 ,张充和为沈从文题写诔文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1992年5月,张兆和率领全家,送沈从文回归 边城 凤凰。墓地在听涛山下,面对沱江流水。10日,沈从文的骨灰一半洒入绕城而过的沱江清流,另一半,直接埋入墓地泥土。孙女沈红写道: 伴爷爷骨灰一同贴山近水的,是奶奶积攒了四年的花瓣。奶奶站在虹桥上,目送爸爸和我乘舟顺沱江而下,小船身后漂起一道美丽花带,从水门口漂到南华山脚下。 沈从文说: 万千人在历史中而动,或一时功名赫赫,或身边财富万千,存在的即俨然千载永保 但是,一通过时间,什么也不留下,过去了。 另外一些生死两寂寞的人,从文字保留下来的东东西西,却成了唯一联接历史沟通人我的工具。因之历史如相连续,为时空所阻隔的情感,千载之下百世之后还如相晤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