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段被模糊、隐秘的历史记录;一位旧大公报记者的原始文字;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恤民情怀。他的《豫灾实录》,为小说、电影《一九四二》的先声。今天,有媒体称他 天地良心新闻人! 沈从文先生说: 东北烽火中,吕德润、张高峰二先生的通信,还是我爱读的作品。 漫画家方成追忆老友说: 高峰对新闻事业孜孜以求、万难不变、至死不移的精神,在我国新闻工作者中是罕见的。书籍特色
*部 高峰自述:抗战生涯 中学起,立志文章报国; 一二九 ,誓言献身抗日。七七事变,阻断了求学之路;带笔从戎,起步于台儿庄战场通讯。在邹韬奋、范长江引领下踏上新闻之路,做国新社记者、为 青记 早期会员。就读武汉大学,加盟大公报社,以战地通讯员入职。一篇《豫灾实录》,触怒当局,酿成大公报停刊事件;亲历中原会战,目击国军惨败;几遭逮捕,笔耕不辍。深入西康、岷江流域,采写鲜为人知的大后方彝族地区、战时工业,留下宝贵历史记录。 第二部 高峰自述:内战观察 抗战胜利后的重庆、北平,从高层动态到百姓生存,他有过广泛、深入的采访;内战爆发后的沈阳、长春,从战局演变到人民苦难,他留下丰富、详实的文字。在国共主战场之一的东北和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北平的经历,成为他记者生涯中*重要、*多彩的岁月。苏军、日俘行径;军调、国共轶闻;打四平、围长春、看辽东,为民请命;社会乱、经济垮、教育烂,目睹崩溃;更有风起云涌的北平学潮、风雨飘摇的平津局势 他是亲历者,也是记录者。作者简介
作者张高峰(1918-1989),抗日战争初期踏上新闻工作之路,先加入范长江领导的国际新闻社和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今中国记协前身),在大公报任职,从通讯员、记者到特派员,从抗战到内战,辗转于川西、中原、重庆、平津及东北各地采访、报道,以战地通讯著称。1949年以后,历经大公报改组、转型,至1961年被迫离开记者岗位, 下放 东北边陲,在大公报供职逾二十年。1963年改做文史工作, 文革 中被审查、批斗,再次 下放 ,做了五年 农民 。1978年恢复工作,继续从事文史研究,并连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张高峰年轻时代正值日寇入侵,他积极投身抗日运动,奔赴抗战前线,采访、报道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广泛地接触到中国军队从将军到士兵。他的战地报道及时客观地展现了中国军队的抗战情况。抗战之后,内战爆发,他又作为大公报的记者特派员,奔赴内战前线,发回了许多战地报道,介绍国共谈判,军调情况,特别是他作为大公报驻东北的特派记者,深入东北,四处奔波在前线,从而经历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全过程,他的报道,也从一个力求中立的大公报记者的角度,反映出内战期间整个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使得他的报道更具有了历史价值。作者张高峰(1918-1989),抗日战争初期踏上新闻工作之路,先加入范长江领导的国际新闻社和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今中国记协前身),在大公报任职,从通讯员、记者到特派员,从抗战到内战,辗转于川西、中原、重庆、平津及东北各地采访、报道,以战地通讯著称。1949年以后,历经大公报改组、转型,至1961年被迫离开记者岗位, 下放 东北边陲,在大公报供职逾二十年。1963年改做文史工作, 文革 中被审查、批斗,再次 下放 ,做了五年 农民 。1978年恢复工作,继续从事文史研究,并连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张高峰年轻时代正值日寇入侵,他积极投身抗日运动,奔赴抗战前线,采访、报道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广泛地接触到中国军队从将军到士兵。他的战地报道及时客观地展现了中国军队的抗战情况。抗战之后,内战爆发,他又作为大公报的记者特派员,奔赴内战前线,发回了许多战地报道,介绍国共谈判,军调情况,特别是他作为大公报驻东北的特派记者,深入东北,四处奔波在前线,从而经历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全过程,他的报道,也从一个力求中立的大公报记者的角度,反映出内战期间整个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使得他的报道更具有了历史价值。张刃,张高峰之子。下过乡,做过工,蹲过机关,没上过正规大学。半路出家,子承父业,曾任工人日报驻站记者、部主任、秘书长兼中国报协书记处书记、副总编辑。以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结束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