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著名学者访谈前辈泰斗,深度与高度并举本书访谈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戴燕教授,以自己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国学术、文化的思考,深度访谈老一辈学界泰斗,立意之高、关怀之远、访谈主题之深切,令人敬佩赞叹。 2.前辈大学者对中国学术文化的思考与展望前辈大学者就访谈的主题,畅谈自己身处时代的学术、文化及个体在国家、民族前途转折之际的思考与抉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从各自的专业领域与自身视角对中国文化的前途提出见解。 3.带读者与大学者聊天,感受学界泰斗的鲜活个性通过访谈,戴燕教授带领读者走进学界泰斗的身边,在聊天中感受他们的音容笑貌和生活态度,理解他们的学术和他们各自的人生。 4.本书入选2017年2月光明书榜,中华读书报2月月度好书,2017年2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1月凤凰好书榜。书籍特色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思想。通过戴燕教授对何兆武、李学勤、章培恒、王水照、裘锡圭等十一位从抗战到当下的老一辈中外学人的访谈,使我们了解了那个即将过去的时代中发生过的历史,以及那一代历史中的学人的思考与抉择 他们的政治关怀和学术理想是什么?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中,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他们又是如何思考历史与未来,如何承上启下的?一个个学者,体现了一代的学术、思想的风气。这些学者,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精神的脊梁,是学术文化的灵魂。鉴往知来,当今学人只有充分了解上一辈学人的学术及思想,才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在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也是前辈学者的学人心史。作者简介
戴燕,1982年北京大学毕业,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先后任职于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现为复旦大学教授。何兆武,1921年生于北京。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6年西南联大外文系研究生毕业。1956-1986年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86年起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发展史》、An lntellectual History of China,主要译著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康德《历史理性批判论集》、罗素《西方哲学史》、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等。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195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到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参加《殷墟文字缀合》的编纂工作,1954年转入社科院历史所,1991-1998年任历史所所长,其间出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2003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在领导清华简的整理和出版。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古文字学初阶》《走出疑古时代》《中国青铜器概说》《重写学术史》《三代文明研究》等,其中《东周与秦代文明》的英文本由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翻译、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等。
章培恒,1934年生于浙江绍兴。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历任中文系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杰出教授,2011年去世。主要著作为《洪昇年谱》《献疑集》《灾枣集》《不京不海集》等,主编有《中国禁书大观》《中国文学史》《玉台新咏新论》等。戴燕,1982年北京大学毕业,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先后任职于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现为复旦大学教授。何兆武,1921年生于北京。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6年西南联大外文系研究生毕业。1956-1986年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86年起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发展史》、An lntellectual History of China,主要译著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康德《历史理性批判论集》、罗素《西方哲学史》、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等。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195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到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参加《殷墟文字缀合》的编纂工作,1954年转入社科院历史所,1991-1998年任历史所所长,其间出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2003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在领导清华简的整理和出版。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古文字学初阶》《走出疑古时代》《中国青铜器概说》《重写学术史》《三代文明研究》等,其中《东周与秦代文明》的英文本由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翻译、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等。章培恒,1934年生于浙江绍兴。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历任中文系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杰出教授,2011年去世。主要著作为《洪昇年谱》《献疑集》《灾枣集》《不京不海集》等,主编有《中国禁书大观》《中国文学史》《玉台新咏新论》等。王水照,1934年生于浙江余姚。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随即任职于社科院文学所,1978年起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资深教授。主要著作有《唐宋文学论集》《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苏轼研究四种》《半肖居笔记》《王水照自选集》等,主编有《新宋学》《历代文话》等。裘锡圭,1935年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60年研究生结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芝加哥大学授予人文学科名誉博士学位,2005年起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资深教授。主要著作有《文字学概要》《古文字论集》《裘锡圭学术文集》六卷等,主编有《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等。朱维铮,1936年生于江苏无锡。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2006年被德国汉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2年去世。主要著作有《走出中世纪》《走出中世纪二集》《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微信旧梦录》(合著)及《中国经学十讲》等,主编有《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等。陆谷孙,1940年生于浙江余姚。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复旦大学杰出教授,2016年去世。主要著作有《余墨集》《余墨集 二集》《莎士比亚研究十讲》等,翻译的主要作品有欧文 肖《幼狮》、阿瑟 黑利《钱商》、爱德华 李尔《胡诌诗集》、诺曼 麦克林恩《一江流过水悠悠》、王世襄《明式家具》等,主编有《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上)》等。张信刚,1940年生于辽宁沈阳。196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1964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工程学硕士,1969年获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先后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麦吉尔大学、南加州大学、匹兹堡大学,1990年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1996-2007年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主要著作有《从活字版到万维网》《大中东行纪》《尼罗河畔随想》等。兴膳宏,1936年生于日本福冈县福冈市。1961年毕业于京都大学,1966年博士课程修了,先后任教于爱知教育大学、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曾为京都大学文学院长、京都国立博物馆馆长、财团法人东洋学会理事长,获颁 日本学士院赏 ,现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的文学理论》、《文心雕龙译注》、《隋书经籍志详考》(合著)、《异域之眼:中国文化散策》等。川合康三,1948年生于日本静冈县浜松市。1971年毕业于京都大学,1976年博士课程中退,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京都大学,现为国学院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的自传文学》、《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隋书经籍志详考》(合著)、《韩愈诗译注》(合著)等。金文京,1952年生于日本东京。1974年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1979年京都大学博士课程修了,先后任职于庆应义塾大学、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曾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现为鹤见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花关索传的研究》、《三国演义的世界》(合著)、《 至正条格 校注本》、《汉文和东亚:训读的文化圈》(获 角川财团学艺赏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