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幼小的时候,就听到不少关于龙的传说。
长大了,我又在书本上看到许多描写龙的神话。历代的文人一写到龙,总赋予它神的形象,把它作为力量和吉祥的象征。庄子的《逍遥游》里就写到龙“怒而飞,其翼若重天之云”。曹操也有过描述:“龙能吞云吐雾 升可以飞翔在宇宙之间,隐可以潜伏在波涛之内。”明代的一位大诗人还为龙写下了“飞腾不知几千载,至今点点龙鳞存”的诗句。最著名的莫过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那篇《龙》的寓言,写得更是活灵活现了。
后来,我有机会游览祖国的名胜古迹,看到飞龙的雕像图形也越来越多了。在北京的北海公园,我第一次看到“九龙壁”,就被那体姿雄劲、形态各异、奔腾在云雾波涛中的栩栩如生的巨龙浮雕迷住了,简直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不过,更使我惊叹不已的还是另一次在历史博物馆里看到“火龙出水”的文物。那是五六百年前我们的祖先根据龙的形状制成的一种火箭推进飞行器。它用竹筒做“龙身”,点燃“龙身”下的火箭,就会托着竹筒在水面飞行两三里,一等燃烧到龙嘴,嘴里的火箭就立即射向敌船。这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火箭。可见,我们的祖先赋予龙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多么伟大的创造力了。只可惜人们谁也没见过龙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然而,我却在今年十月的一天,在传说蛟龙栖居的“龙宫”里,真的见到了龙,见到了“海啸龙飞”的奇异景象。
就是在这一天,我们的潜艇第一次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了。人们不难想象,祖国那碧波如镜的海洋上,飞出第一条“巨龙”,这该是何等地壮观啊!
这一天,祖国的海洋格外地碧蓝、明净,锦缎般闪着银色的光辉。我坐着直升飞机在海面上盘旋着。突然间,我耳边传来一声闷雷般轰响,平静的海面猛烈颤动了一下,海水“哗——”地沸腾起来,蓦地被撕开一个巨大缺口,一条乳白色的“巨龙”撞开“龙门”,从碧波中飞窜出来,呼啸着带起二三十米高的水柱。这一刹那,一个从未见过的奇景在我眼底下出现了。
“巨龙”浑身披着晶莹的水帘,向上飞腾。水帘倒挂下来,犹如龙身的片片银鳞抖落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烁烁,令人目眩。顷刻,巨大的气浪压迫升腾的水柱绽开来,珠花迸发,四散溅落到海面上,激起了一堆雪浪花。眨眼间,“巨龙”头一昂,身一抖,迅疾地往九重霄汉插去,尾部喷吐出的强大火舌,象它扇动着的羽翼,把蓝天染得金碧辉煌。
“巨龙”挟着霹雷闪电从直升飞机的舷窗口飞过,在我的眼前掠过,直刺苍穹。身后只留下一道长长的烟台,好似摆动一条白练,在向大海告别,向我告别。
这时,我的心里象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感情的神经全牵动在这转瞬即逝的海上奇观中了。古往今来,那有这样壮观的景象,这样宏大的气魄?这不比人们传说中的龙要神奇得多吗?这不比祖先的“火龙出水”要先进千百倍吗?我由衷地感到,这决不是神话的鲲龙,而是科学的巨龙;它不是意识朦胧的动物,而是有着闪光的灵魂、不屈的志气和美好的理想的使者。它是伟大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我看到的,正是祖国这东方的“巨龙”在世界上空腾飞。
【赏析】这篇文章主要描写我国潜艇第一次从海底发射运载火箭的壮观景象。作者为了写得生动形象,把运载火箭比作龙,因此全文处处扣紧龙来写。开头部分写古书中对龙的记载和文物古迹中龙的雕像图形,为后面描写“巨龙”、谈感想作了铺垫。文章重点描写“巨龙”窜出海面、飞向蓝天的壮观景象。“我”是坐直升飞机观看的,先写俯瞰时的情景:作者用“撕开”、“撞开”、“飞窜”、“呼啸”等动词。生动地描写了“巨龙”窜出海面的壮丽景象;又用“披着”、“飞腾”、“抖落”等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巨龙”在海上飞行的美丽形态。后写仰视时的情景:作者用“昂”、“抖”、“插”、“喷吐”、“扇动”等动词,活灵活现地描写了“巨龙”冲向蓝天的雄威姿势。“观龙”写完,作者随即抒发感想,认为“巨龙”如此“神奇”,正说明今人胜过古人(照应开头)。“我看到的,正是祖国这东方的‘巨龙’在世界上空腾飞。”作者带动了读者,都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热烈欢呼!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