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着。
董仲舒(前179-前104),中国西汉时期哲学家。全书共有17卷,82篇。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作《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等数十篇。对《春秋》大义进行了引申和发挥,内容推崇公羊学,阐发“春秋大一统”之旨,把“《春秋》大一统”说成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书中强调,要巩固政治上的一统,就必须首先实现思想上的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这一要求出发,董仲舒通过发挥孔子思想的微言大义,吸取法家、阴阳家思想,歪曲秦汉之际的自然科学知识,构造出一套以“天人感应”目的论为中心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
其中包括“人副天数”的天人同构论,即自然界与人在结构上是相同的,并推断“天”与人一样具有精神现象,四时运行、气候变迁都体现了“天”的情感和意志,从而把自然现象拟人化;再进一步,将社会关系神秘化,概括出作为封建等级关系和道德关系的主干“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并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从而把三纲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了。还把人性分为3类:一类是情欲很少,不教而先天为善的“圣人之性”;一类是情欲很多,虽教也不能为善的“斗筲之性”;一类是既有善质,又有情欲,待教而后方能为善的“中民之性”。
这种“性三品说”实际上就是借助天命神权,把封建统治者美化为善,把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反抗诬蔑为恶,强调对中间等级的广大民众实行教化,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改造他们的人性。还提出一套天道不变的“三统”、“三正”说,认为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不是君臣易位,而是天命的转移,即“三统”、“三正”的依次循环。
“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三正”即一年中可以为正月的3个月——寅月(夏历正月)、丑月(夏历12月)和子月(夏历11月)。
历史就是在这“三统”的圆圈中循环,而每一个新王朝为了表示受命于天,必须在历法和礼仪上作相应的变更,如夏代为黑统,以寅月为正月;商代为白统,以丑月为正月;周代为赤统,以子月为正月。为汉代的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精神枷锁。
其核心思想“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对维护封建制度的长期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