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着。
韩愈(768-824),中国唐代古文运动和儒家复古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文学家,哲学家。本篇为韩愈关于人性问题的哲学论文。收入《韩昌黎集》杂着部。本文对历代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论述作了总的评述,作者不赞成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也不赞成扬雄“性善恶混”的说法,而继承发挥了董仲舒的理论,认为“道”在人性上体现为“仁、义、礼、智、信”5种道德。
这一理论比孟轲讲的善端多了一条“信”,而与董仲舒讲的“五常”之性一模一样。人们能否具有“五德”而使自己的性合于“道”,完全是先天的,《原性》把这种先天的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与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一脉相承。
人性之所以分成三品,是因为五种道德的内容搭配不同、结构不同造成的。上品的性,五德齐全,搭配得当,以“仁”统帅“礼”、“信”、“义”、“智”,因而是善的。中品的性,五德皆备,但是“仁”有所欠缺,其余的“礼”、“信”、“义”、“智”,有好有坏,有多有少,虽一样不缺,却含混夹杂,因而是可善可恶的。下品的性,首先与“仁”格格不入,同时不礼、不信、不义、不智,因而是恶的。与“性三品”说相应,把情也分为上、中、下三品。情的具体内容包含“喜、怒、哀、惧、爱、恶、欲”7种,是性与外界事物相接触而产生的。
上品的情发动时恰到好处,喜怒哀乐,无过无不及,能符合封建道德原则,这是上等“圣人”之情。中品的情发动时有过、有不及,但主观上不是听任感情自发的驱使,而是努力求中,做到七情所动,恰到好处,这就是“中人”之情。下品的情发动时全无理性指导,任情而行,不知求中,凭自己的感情支配胡作非为,这就是“下品”之情,具有此情者是道德意义上的小人。“三品”、“三情”之说是反对佛教灭情见性的主张而提出的,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作者认为上品、中品、下品是先天划定、不可改变的,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是为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做辩护的。韩愈的哲学思想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政治作用大于其学术价值,所以难免片面甚至相互矛盾。
韩愈的成就主要在文学方面,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