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性》

韩愈着。

韩愈(768-824),中国唐代古文运动和儒家复古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文学家,哲学家。本篇为韩愈关于人性问题的哲学论文。收入《韩昌黎集》杂着部。本文对历代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论述作了总的评述,作者不赞成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也不赞成扬雄“性善恶混”的说法,而继承发挥了董仲舒的理论,认为“道”在人性上体现为“仁、义、礼、智、信”5种道德。

这一理论比孟轲讲的善端多了一条“信”,而与董仲舒讲的“五常”之性一模一样。人们能否具有“五德”而使自己的性合于“道”,完全是先天的,《原性》把这种先天的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与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一脉相承。

人性之所以分成三品,是因为五种道德的内容搭配不同、结构不同造成的。上品的性,五德齐全,搭配得当,以“仁”统帅“礼”、“信”、“义”、“智”,因而是善的。中品的性,五德皆备,但是“仁”有所欠缺,其余的“礼”、“信”、“义”、“智”,有好有坏,有多有少,虽一样不缺,却含混夹杂,因而是可善可恶的。下品的性,首先与“仁”格格不入,同时不礼、不信、不义、不智,因而是恶的。与“性三品”说相应,把情也分为上、中、下三品。情的具体内容包含“喜、怒、哀、惧、爱、恶、欲”7种,是性与外界事物相接触而产生的。

上品的情发动时恰到好处,喜怒哀乐,无过无不及,能符合封建道德原则,这是上等“圣人”之情。中品的情发动时有过、有不及,但主观上不是听任感情自发的驱使,而是努力求中,做到七情所动,恰到好处,这就是“中人”之情。下品的情发动时全无理性指导,任情而行,不知求中,凭自己的感情支配胡作非为,这就是“下品”之情,具有此情者是道德意义上的小人。“三品”、“三情”之说是反对佛教灭情见性的主张而提出的,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作者认为上品、中品、下品是先天划定、不可改变的,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是为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做辩护的。韩愈的哲学思想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政治作用大于其学术价值,所以难免片面甚至相互矛盾。

韩愈的成就主要在文学方面,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为您推荐

《天说》

柳宗元着。 柳宗元(773-819),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本篇为柳宗元的哲学代表作。收入《河东先生集》。文章着重批判了天能赏罚的唯心主..

《太极图说》

周敦颐着。 周敦颐(1017-1073),中国北宋哲学家。本文是对所绘《太极图》写的说明,是周敦颐的重要哲学着作。 全文仅250余字,但其中探讨的问题却很广泛,为宋明道学发展提供了立..

《正蒙》

张载着。 张载(1020-1077),因居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中国北宋哲学家。长期在关中讲学,所创学派被称为“关学”。《正蒙》约写成于熙宁9年(1067年)。共9卷、..

《二程全书》

《四书集注》

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释集。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四书集注》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宋明理学的权威性着作..

《传习录》

王守仁着。 王守仁(1472-1529),因曾隐居绍兴阳明洞,后又创办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中国明代哲学家。《传习录》由王守仁的弟子徐爱、钱德洪等辑录,编入《王文成公全书》作..

《焚书》

李贽着。 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全书共6卷,包括书信、杂述、史论、诗歌等,表述了李贽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焚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作者针对当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