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

张载着。

张载(1020-1077),因居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中国北宋哲学家。长期在关中讲学,所创学派被称为“关学”。《正蒙》约写成于熙宁9年(1067年)。共9卷、17篇,包括《太和》、《参两》、《天道》、《神化》、《诚明》、《大心》、《乾称》等篇目。

“正蒙”来自《周易》卦辞中“蒙以养正”一语。“蒙”,即蒙昧未明;“正”,即订正。

意即从蒙童起就应加以正确培养。书中包含了作者的“气一元论”为中心的全部哲学思想。

在自然观上,针对玄学、佛教把物质世界的本体规定为“无”、“虚”或“空”,提出了整个世界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出,由元气构成的世界,可以划分为两种形态,一是无形的太虚,一是有形的万物。太虚与万物,都是气的存在形式,都是真实的存在。区别在于,太虚是气散而未聚的本然状态,万物则是气暂时凝聚的状态。

前者由于气散而未聚,故人无法用眼睛觉察,但并非是无;后者气聚为万物的时候,人可以用眼睛感知。还阐发了“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出气化过程是因为“气有阴阳”之故,它是“气”自己运动的结果,由于统一的物质实体“气”中包含着内在矛盾,才使统一体推移变化。在认识论上,提出了“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的见解。

前者指人的感觉经验,意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后者指“不萌于见闻”的理性认识。张载看到感觉经验的局限性,认为不能穷尽天下事物,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因而又提出了“德性所知”的命题,由“尽心”而“穷理”。由于作者不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将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而把二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导致了自己认识理论的矛盾。

文中还对人性问题作了论述,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两种不同“性”的观念。前者是世界本来就具有的,体现的是人的道德要求,是纯善的;后者是人的形体产生后才有的,体现的是人的生理要求,因而是恶的。

人只有通过学习,加强道德修养,才能克制气质之性,恢复并保持天地之性,达到道德上的完美与完善。《正蒙》宣扬了“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的乐天顺命的思想,这是其中明显的糟粕。《正蒙》注释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最为有名,古籍出版社1956年曾出版校点本。

为您推荐

《四书集注》

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释集。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四书集注》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宋明理学的权威性着作..

《传习录》

王守仁着。 王守仁(1472-1529),因曾隐居绍兴阳明洞,后又创办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中国明代哲学家。《传习录》由王守仁的弟子徐爱、钱德洪等辑录,编入《王文成公全书》作..

《焚书》

李贽着。 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全书共6卷,包括书信、杂述、史论、诗歌等,表述了李贽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焚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作者针对当时权..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着。 黄宗羲(1610-1695),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继《明儒学案》之后于1676-1695年编纂完成17卷,后经其子百家、私淑全祖望续修,又经宗羲玄孙..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着。 黄宗羲(1610-1695),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思想家。本书为启蒙思想名着。成书于1663年,初刻于成书100年以后。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

《物理小识》

方以智着。 方以智(1611-1671),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方以智知识广博,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学、文学、音韵等等都很有研究。早年倾心“质测之学”,对中国传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