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

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释集。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四书集注》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宋明理学的权威性着作。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前两者成书于南宋淳熙16年(1189年),后两者成书于淳熙4年(1177年)。朱熹用毕生精力反复修改《四书集注》,前后凡40年。

《集注》把《大学》、《中庸》放在《论语》、《孟子》之前,认为《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即初学者进入道德的导引之作。《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着作,体现了儒家的主要思想原则。二者既有世界观意义,又有方法论意义,就一般人而言它比《论语》、《孟子》更加重要。这种把《大学》、《中庸》抬高到六经之上的作法,对后世发生了很大影响。

在注解时,作者也有偏重,对《论语》、《孟子》训诂简明扼要,义理发挥不多;对《大学》、《中庸》,往往在写序、序引、总结部分中,直抒己见,将自己的哲学观点、思想贯穿其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是以义理解经的代表作。朱熹对道、理、性、命都作了新的解释。他认为,最高的“理”是“天理”,它赋予一切事物以属性,万物一刻也不能脱离这个“天理”;对“诚”的概念,解释尤详,认为“诚”是天理固有的本然属性,而达到诚,则是人们立身行事的当然目标和归宿;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也很有特点,把认识活动规定为从“格物”而“致知”两个阶段,“格物”是要穷尽一事物的本然之理;“致知”是对万物诸理的总的本质的认识,是对最高精神本体理的把握,这是格物功夫经过一定积累之后,人心固有的知“豁然贯通”而达到的一种境界。

这些论述,既辨析精微,又强调人伦日用,体现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以及强调认识方法、修养方法、道德实践的特点。《四书集注》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明清3朝,把《四书集注》定为学校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答案标准,它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



为您推荐

《焚书》

李贽着。 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全书共6卷,包括书信、杂述、史论、诗歌等,表述了李贽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焚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作者针对当时权..

《明儒学案》

黄宗羲着。 黄宗羲(1610-1695),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思想家,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三大儒。黄宗羲学问渊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都很有研究,史学上成就..

《宋元学案》

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着。 黄宗羲(1610-1695),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继《明儒学案》之后于1676-1695年编纂完成17卷,后经其子百家、私淑全祖望续修,又经宗羲玄孙..

《明夷待访录》

《物理小识》

方以智着。 方以智(1611-1671),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方以智知识广博,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学、文学、音韵等等都很有研究。早年倾心“质测之学”,对中国传统科..

《周易外传》

王夫之着。 王夫之(1619-1692),学者称船山先生,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一生所着书100多种,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周易外传》是王夫之阐发易理的重要..

《尚书引义》

王夫之着。 王夫之(1619-1692),学者称船山先生,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引申古文《尚书》中的某些观点,深刻批判了老庄、陆王之学和佛教惟心惟识之论,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