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魏茨曼着。
魏茨曼,美国现代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顾问。本书是现资本主义国家的畅销书。1984年出版。本书提出的分享经济新思路,被美国经济学界和实业界的某些人称赞为“凯恩斯理论之后最卓越的经济思想”。作者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世界的停滞膨胀(简称滞胀)问题而提出分享经济理论的。本书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提出滞胀产生的原因。
所谓滞胀,是指西方国家经济停滞下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界所说的经济停滞,实质上是指萧条或危机的发生;所谓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发行过多,物价上涨,货巾贬值。
所以,滞胀指的是经济停滞与物价上涨交织并进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它是战后特别是进入7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新现象,成为当前帝国主义的新痼疾。本书第1章指出,滞胀产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企业职工报酬的工资制度。作者把资本主义企业职工的报酬分为工资制度和分享制度两种模式。
工资制度指“厂商对雇员的报酬是与某种同厂商经营甚至同厂商所做或所能做的一切无关的外在的核算单位相联系”;分享制度则是“工人的报酬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厂商经营的指数(譬如厂商的收入或利润)相联系”。作者认为,在工资制度下,雇员的工资是一个固定额,是与厂商的经营活动无关的一种核算单位。在这种制度下,企业对需求不足(即产品过剩,卖小出去)作出的反应是趋向于减少产量,解雇工人,维持商品价格,这样就造成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和通货膨胀。
(二)从分配制度方面提出了解决滞胀问题的新思路——分享制度。
所谓分享制度,是指雇员的工资不再是一种按每小时工资额来确定的具体而固定的报酬,而是使雇员的收入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厂商经营成果的指数(例如厂商的收入或利润)相联系,工人就同厂商按比例“分享”经济收益。在作者看来,分享制度具有吸收失业工人、增加产量、降低价格的内在冲动,可以用来对付失业、生产停滞和价格上涨趋势。作者认为,分享制有长期和短期两种后果。短期后果:一个企业实行分享制,如果工人被解雇剩下的雇员就可以得的多些,而如果雇佣新工人,那么全体雇员的收入就会减少。长期后果:在长时间内,如有相当数量的大企业实行分享制度,那么厂商的劳动成本(即工人的收入)总能不断下降,如果这时存在失业者(从社会角度看),每一个实行分享制的厂商都愿意增加雇佣人手。
作者认为,实行“分享制”能促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从而造成充分就业,使得价格、人均收益、劳动报酬趋向稳定。作者自诩:“它(指分享制)可能成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天然死敌。”魏茨曼的分享理论,试图从分配角度来完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不科学的。
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对工人剥削的加深所造成的阶级对立的加剧,才是滞胀的根源。本书分析思路的最大特点是从微观经济入手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
在作者看来,宏观经济的困难往往是微观机制出了故障,必须对微观机制作根本性的改革。
《分享经济》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路,对我们是有启示的。另外,劳动报酬的分享制将生产活动中利益各方密切联系在一起,改变了劳动者的收入与企业经营活动结果的关系,使二者由相对脱节变为直接相关。这一点,对社会主义工资制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