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古着。
庇古(1877-1959),英国现代经济学家,创立福利经济学体系,被誉为“福利经济学之父”。本书1920年出版。福利经济学是一门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价,以寻求“最大社会经济福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的经济学科。
所谓福利,是指人们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或主观评价,是福利经济学评价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标准。
西方对“福利”的研究开始很早,但福利经济学的直接前驱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与改良主义者霍布森(1858-1940),他明确主张经济学要以社会福利为研究中心,而详细阐发福利理论并写成系统着作的则是庇古。本书,明确指出了社会经济福利要依靠国民收入量的增长、平均和稳定,论述了如何增加群众福利的问题。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收入的合理分配是福利经济学的中心课题。本书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第一个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所谓国民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一国社会生产所创造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净产值。作者认为,既然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加表明一国福利的增加,所以为了使社会的一定量的生产资源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国民收入量,资源配置问题便成为福利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提出对于有些部门的发展,政府应通过征税加以限制,而对有些部门政府则给予津贴,促其发展。
第二个命题: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社会福利就越大。这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得出的。所谓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价值以物品的稀缺程度为转移;物品越少,价值越大;物品越多,价值越小。人对某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边际效用决定该商品每一单位的价值。
边际效用递减论者认为,同一数额的货币,在富人手中的效用较小,在穷人手中的效用较大,如果将前者货币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后者,就会增大社会经济福利。这就是说,要增加社会经济福利,就必须实现收入分配均等化。
为此,主张通过国家累进税政策,把富人缴纳的一部分税款用来举办社会福利设施,让低收入者享用。这样,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可以增加效用的总和,从而增加福利总量。
这一论点,为后来的福利国家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论点和主张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它的哲学基础是边沁(19世纪的英国伦理学家)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边沁宣扬利己主义,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获得个人的最大幸福和尽量避免痛苦。
而社会幸福不过是个人幸福的总和。如果让每个人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就会实现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庇古把社会福利说成是个人利益总和,认为个人偏好可以代表“社会偏好”。他对整个社会福利的分析是从抽象化了的个体经济行为,即消费者个人与企业的分析着手的,完全抹煞人的阶级性。实际上,资产阶级的私利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决定了社会生产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杠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能结合起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民收入量愈大,垄断资产阶级的获利愈大。
所谓通过财政手段使收入均等化,真正目的是要通过国家财政补贴保证垄断组织经常获得高额利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