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着,刘恕、刘攽、范祖禹协修。
司马光(1019-1086),中国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本书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凡294卷。另附有目录、考异各30卷。
记载上自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6年(959年),共1362年的史事,是中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着。于宋英宗治平3年(1066年)始奉诏修撰,宋神宗元丰7年(1084年)成书,首尾19年。
本书旨在为君主治国提供历史借鉴,故只记载历代君臣的政治、军事活动及重大的政治事件,经济、文化很少提及,内容比较单一。书成后,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本书主要特点有:(一)材料丰富,考证精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修史中,作者“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渊海”。所用史料除自《史记》到《五代史》各个朝代的17部正史以外,征引杂史诸书共322种。凡所征引的材料,均仔细考证,往往一事综合3、4种资料纂成,并专作《考异》,注明斟酌取舍之故。
书中所载大多数可信,而其中三国以后至隋的史料价值胜于秦汉战国,唐、五代的史料价值又胜于三国至隋。(二)体例谨严,脉络分明,叙事简洁,详而不芜。本书史料出于众家,经作者精心剪裁,文字皆优美生动,如出一手。每记重大事件,必吸取纪传体的长处,将材料集中于一处,首尾连续,条理井然。
如记赤壁之战,将原散见于《后汉书·刘表传》和《三国志·魏武帝纪》、《蜀先主传》、《吴主传》及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黄盖、鲁肃、张昭等人的传记中的材料,一并集中于“建安13年10月”条下,加以剪裁、整理、穿插,写出了其全过程,有声有色,引人入胜。(三)详细记载了阶级斗争情况。
作者出于其地主阶级的立场,斥农民起义军为“贼”、“寇”,但叙述时尚能真实具体。如记叙唐末黄巢,既探求起义发生的原因,又描述起义军声势之浩大,军纪之严明,远胜新、旧《唐书·黄巢传》的内容。
对于封建君主的骄奢淫逸,也作了揭露与谴责。如南朝宋政权自孝武帝刘骏以下,诸帝极度荒淫、残暴、贪侈,但《宋书》本纪却避而不载,本书则大书特书,或用对比的手法,或用讽刺的笔调加以鞭笞,以为后来者之戒。作者能够据事直书,不似孔子《春秋》褒贬之法,具有超人的史识。(四)反对阴阳术数、鬼神怪异。
有关灾异、符瑞、图谶、占卜之类及鬼怪神奇故事,一般不录。如记梁昭明太子为葬母而求吉地一事,书中评曰:“诡诞之士,奇邪之术,君子远之。”《资治通鉴》是中国封建社会里仅有的一部通贯古今的编年体通史巨着,在史学史上具有突出的贡献,被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誉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但是,阅读应注意不受司马光政治上守旧思想的影响。
作为政治上的守旧派,司马光的主张在本书中,尤其在作者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的118篇史论中有充分反映。如开篇便对周威烈王任命陪臣为诸侯之事大肆抨击,鼓吹“名分论”,认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
何为名?公、侯、卿、大夫是也”。视名分为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又如论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是冒险,斥荆轲为盗;论李广用兵太冒险,不如程不识用兵稳当……因循守旧的主张处处可见。《资治通鉴》是一部大书,当时人已对其所引史事及有关典章制度不甚了了,故自南宋时便有人为之作注。
至今为止,最好的注本当数宋末元初人胡三省所作《资治通鉴音注》,宜与本书一并阅读。中华书局标点本正文之下附有司马光的《考异》及胡注,书末又收有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12卷,阅读比较方便。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