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陈寿着。

陈寿(233-297),中国西晋史学家。本书是记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的着作。

共65卷,包括《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本书虽名为“志”,其实无志;虽属纪传体,但除《魏志》有帝纪4卷外,其余都是列传,如刘备为《先主传》,孙权为《吴主传》。

作者以三国为书名,把魏、蜀、吴3国分开撰写,表明三国鼎立,不相统摄,这是合乎当时事实的。但内容上却以魏为正统,帝曹魏而臣吴、蜀。

作者以曹魏的4篇帝纪为纲,提挈三国时期的历史大事;又分立魏、蜀、吴3书,分叙三国鼎立的发端、发展和结束。全书记黄巾起义的兴亡、董卓与群雄的四起、曹操势力的增长、三国鼎立的形成、魏晋嬗递的出现等等,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清晰地展现了从公元184年到280年的历史,表面上是传纪的汇编,实际上有严密的布局。

全书前后贯串,事不重复。见于《魏志》的,则《吴志》、《蜀志》不重出;反之亦然,因此前后矛盾处很少。

在叙述上,作者往往能做到隐晦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讳言缺点。如《魏志·武帝纪》记魏、晋交替之事,多有隐晦,但写嬗让时“如汉、魏故事”,寥寥5字,含意无穷。

又如《蜀志·诸葛亮传》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但又直言“将略非其所长”,错用了马谡。作者评论人物褒贬明确,不乏见地。如评曹操“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评刘备“弘毅宽厚”,但“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评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本书的另一大优点是叙事简洁,文字相当凝炼,全无半点废墨;取材十分谨严,不采传闻杂说。至清代,通常把《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称为“四史”。本书最大的不足表现在政治历史观上,宣传天人感应和皇权神授的思想,宣扬忠贞节义的封建伦理。

如记载曹丕称帝时,“黄龙两见于谯”(谯,曹操的故乡);西晋代魏,同样是“天命所归”。另一个缺憾是记载过于简略,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语焉不详,甚至遗漏。如曹操在许下屯田,是魏军强盛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在《魏志·武帝纪》及《任峻传》两处仅仅记载了54字;九品中正法是豪门地主把持政权的一项重要制度,但只在《魏志·陈群传》中写了一句:“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具体内容不着一字。此类缺点在本书中很突出。阅读此书,有必要参照南朝宋时史学家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为您推荐

《三国志选》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中华书局版《三国志》,总结了清初顾炎武、何焯一直到近代学者对于《三国志》校勘的成果,并作进一步的整理。处理办法,分为两类。甲、属于编排上的错误,依前人校语径改。乙、本书中可疑及难解的字句,经前人校..

《裴松之注三国志(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 16开精装,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含《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比..

《白话三国志》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三国志》是晋代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坚持理解当先,直译为主,尊重原文,兼顾变通的..

《三国志(全5册)(竖排繁体)》内容简介|作者

《(精)三国志(全六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三国志》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纪传体国别断代史书,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书共六十五卷,由西晋史学家陈寿(233―297)编撰。本书因取材严谨、叙事简约、史实准确的优点,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南..

《三国志集解(全8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在二十四史中有重要地位。陈寿所作《三国志》过于简略,经裴松之作注,内容充实了很多。但裴注主要充实了史实,典章名物方面尚多所缺失。近人卢弼先生博采众书,精加校释,误者正之,缺者补之,核正..

《三国志全鉴》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三国志全鉴》:陈寿品题三圈人物:刘备是英雄。曹操是人杰,孙策、孙权是英杰,诸葛亮、周瑜、鲁肃是奇才,庞统、高俊、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刘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