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史纲》

张宪文主编。

张宪文,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本书是一部简明民国史,全书分6编20章。

第1编《中华民国成立和北洋军阀统治开始》,论述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发生经过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它的弱点,进而论述了由于革命党人的退让,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篡夺革命果实、“二次革命”失败的经过以及这一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还对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复辟活动、卖国行径,以及孙中山、蔡锷领导的讨袁护国起义、“洪宪帝制”的破产作了专门介绍。此外,还附带介绍了发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新文化运动”。第2编《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和混战》,着重论述了皖系军阀的统治和孙中山的护法运动。用确凿的史料揭示了在帝国主义的扶植下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叙述新旧约法之争、府院之争、南北议和、张勋复辟帝制、护法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还论述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这一时期在帝国主义势力的导演下,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粤桂战争、南方军阀“联省自治”等军阀混战接连不断,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决定北伐以平定内乱,但由于陈炯明叛变,第二次护法运动又归于失败。

嗣后,孙中山逐步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这一编还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工农群众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伟大历史意义作了论述。第3编为《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倾覆》。着重介绍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革命的兴起。

在北洋军混战加剧、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国民政府建立、国民党内左右派的斗争激烈的情势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伐战争的胜利、工农革命的高涨危及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用武力干涉中国革命,这时蒋介石终于暴露反革命的真面目,背叛革命发动了4·12事变,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淹没在革命者的血泊之中。第4编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安内攘外”政策》。

这一编论述了汪精卫的“分共”活动、宁汉合流及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的腥风血雨中决定用武装斗争的形式,举行秋收起义,反对国民党的屠杀,从此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本编还论述了国民党各派势力之间的斗争:宁汉战争,宁粤对立,蒋、冯、阎、桂四派联合伐奉到东北易帜,以及新疆军阀臣服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南北开始趋于“统一”,接着介绍了统一中国后的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外政策,以及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新军阀混战之时中国共产党红色根据地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立即调转兵力,对苏区发动了三次“围剿”,结果均遭失败。

日军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这一编的重要内容。

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安内攘外”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一致努力下,掀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

本编还介绍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特务、保甲制度的推行,以及对红军的继续“围剿”、红军长征的胜利。这一时期,由于民族危机加重,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便发生在这一时期。第5编为《八年抗战、中华民国政权日趋衰败》。七七事变以后,日军大举侵华,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通电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与国民党合作一致抗日,蒋介石迫于形势,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公开对日应战,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重大胜利。

这一编还介绍了抗日战争初期的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抗日战场上敌我双方的态势;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的军事、经济形势、国民党制造的反共摩擦;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实行残暴的法西斯殖民统治;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加强等。

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介绍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第6编为《中华民国的覆亡》。

着重介绍了国民党抢占抗战胜利果实,发动和平攻势,利用美援挑起全面内战,对解放区全面进攻等重大历史事件;介绍了国统区人民的反美抗暴斗争,台湾二二八起义,人民解放军在各战场上转入反攻,以及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的历史性胜利;介绍了国统区经济的崩溃和严重的政治危机,以及国民政府的垮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民国史起迄时限为1912年1月——1949年10月。全书史料丰富,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以史作论,既尊重历史,又有鲜明的态度。例如对蒋介石在抗战中的动摇与汪精卫的卖国行径书中作了原则的区分;对国民党在抗日战场上的作用也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由于民国史研究还处在草创阶段,许多史实还有待发掘研究;因此,全书的整体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书中个别结论有的显得一般化,有的似欠斟酌,阅读时读者可以自己分析评判。

总之,对于想了解民国史和国共两党关系史的读者来说,本书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

为您推荐

《中华碑帖精粹毛公鼎.散氏盘/中华碑帖精粹》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出土于陕西岐山,历陈介褀、叶恭绰等人递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鼎高五十三点八厘米,口径四十七点九厘米。鼎内铭文四百九十九字,是迄今所见铭文很长的青铜..

《中华碑帖精粹石门颂/中华碑帖精粹》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褒斜道是连接汉中和关中的要道,凿石架桥,横穿秦岭,又名“褒斜栈道”。在褒斜道的南端,即“褒谷”,开凿有石门隧道,又称石门洞。自东汉以来,石门通而复塞,塞而复通,屡经修复。《石门颂》即刻于石门崖壁上。《石门颂》,全..

《中华碑帖精粹吴昌硕临石鼓文/中华碑帖精粹》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号老缶、苦铁等,浙江安吉人。吴昌硕是近代艺术目前的一代宗师,书画印三绝,而《石鼓文》是其所有艺术的根基。《石鼓文》又称《猎碣》,介乎大篆、小篆之间,是“千古篆..

《中华文化小史中国文字与书法/中华文化小史》内容简介|作者

《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乙瑛碑/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又称《百石卒史碑》、《孔龢碑》。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刻。原石立于山东曲阜孔庙内,现存。与《史晨碑》、《礼器碑》合称为“孔庙三碑”。碑高一九八厘米,宽九一·五米..

《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赵孟頫 文徵明临兰亭序/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赵孟頫、文徵明临兰亭序各一种。赵孟頫、文徵明是书法目前帖派的继承者、集大成者,二人精研《兰亭序》,毕生从王羲之书法中汲取营养,其临作给学书者以可贵的启示。《赵孟頫临兰亭序》,绢本,原为手卷,后改装..

《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王献之尺牍/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内容简介|作

内容简介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书法,又学习张芝草书,少年时即有盛名。后官至吴兴太守、中书令,人称“王大令”。父子齐名,并称“二王”。二人书法之异同,历来各有分说:南朝宋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