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杜佑着。

杜佑(735-812),中国唐朝史学家。本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凡200卷。

所载上自传说中的唐虞,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756年),肃宗、代宗以后的变革,亦附载于注中。

晚唐个别材料,系后人所增补。作者历时36年,以刘秩《政典》为基础,广泛搜集资料,扩展规模,撰写而成。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9门,每门又分为若干子目,共1500余条。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其原委,按历史顺序排列材料。

每个项目皆各立标题,便于查阅。正文之外,作有自注,或存异,或解释,或考订。此种编纂方法,为制度通史开创新例,遂在原有的纪传、编年两种史书体裁之外,又创立了新的体裁——政书体,开历代政书如“十通”、会要、会典的先河。本书取自诏诰文书、臣僚奏议、行政法规、政令措施以及账册、大事记、私人着作等,多为第一手资料,有关唐代部分,更是作者耳闻目睹,真实可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每类之后都有序论,见解多精辟深刻。书中通过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提出“古今既异,形势亦殊”,因此“欲行古道,势莫能遵”,具有历史进化的观点。

所有序、论,乃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值得细读。本书缺点在于过于重视封建礼制,本不属史学范畴的《礼典》约占全书1/2,冗累繁琐。

部分内容的编排叙述也欠妥当,如《兵典》单记兵法,甚至连火鸟、火兽之类传说也一一备载,而于兵制沿革反少涉及。个别见解亦不足取,如极诋郦道元《水经注》为“僻书”,“诡诞不经”,未能正确估价。

历代学者多将本书与马端临《文献通考》相较,认为《通典》以精密见称,《通考》以博通为长,各有千秋,阅读时可互相参证。本书与《通考》、郑樵《通志》3书均以贯通古今为主旨,又皆以通字为书名,故后人合称为“三通”。



为您推荐

《通鉴纪事本末》

袁枢着。 袁枢(1131-1205),中国南宋史学家。本书为中国第一部以事件为中心叙述史事之纪事本末体史书。凡42卷。 依司马光《资治通鉴》原文,区分事目,以类排纂,编成是书。书中..

《唐六典》

题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实由中书令张说、张九龄等主持,徐坚、韦述等编撰,宰相李林甫修订补注。 本书为唐代唐玄宗时(712-756年)官修的记载唐代官制的着作。凡30卷。是书按治典..

《唐会要》

王溥着。 王溥(922-982),中国北宋史学家。本书为今存中国第一部以事类为中心、叙述某一时期典章制度之会要体史书。 凡100卷。专记唐代各项制度沿革变迁,自唐高祖迄唐末。分为..

《文献通考》

《读通鉴论》

王夫之着。 王夫之(1619-1692),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晚年隐居湖南衡阳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本书是作者评论古史的代表作。共30卷,包括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

《通志》

郑樵着。 郑樵(1103-1162),中国南宋史学家。本书为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纪传体通史。凡200卷。记事上自三皇,下迄隋代,问有至唐代者。 分本纪、列传、世家、载记、年谱、略6门,仿..

《文史通义》

章学诚着。 章学诚(1738-1801),中国清代史学评论家。本书为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历史评论专着。包括内篇6卷,外篇3卷,补遗、补遗续各1卷,共150余篇。 本书综合讨论文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