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着。
康德(1724-1804),德国近代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本书与《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并称为作者着名的“三大批判”,出版于1790年。全书分《导论》、上下卷三部分。《导论》阐述了康德哲学思想中的美学观点,延续了他在《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中的研究。
认为世界存在着两个彼此对立的世界——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间有一种认识能力,其中间环节就是判断力。审美判断来源于悟性和想象力的自由变幻,它是作为人的心灵所具备的一种认识能力,它能够把个别纳入一般之中来进行思考。
上卷《审美判断力批判》系统论述了康德的审美观,这也是他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审美判断力的分析有两个内容:一是美的分析。
认为,从质的方面来看,美的特点是无利害感;从量的方面来看,美没有概念的普遍性;从关系上看,美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从情状上看,美没有概念的必然性。二是崇高的分析。
认为崇高除与美的特征相同之外,还有些不同。崇高与量的关系有关,美则来源于质所产生的快感;不同于美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崇高则是间接的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美可以在对象的形式中找到,崇高则只能在主观的心灵中找到。
于是把崇高定义为“绝对大”的东西,并据此将崇高分为“数的崇高”和“力的崇高”两种。还论述了艺术与天才的问题。
认为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手工艺,可将它分为机械的艺术与审美的艺术,而能引起快感的审美艺术中又可分为快适的艺术和美的艺术两种。
“而艺术,也只有当我们明知其是艺术但看起来却又象自然时,才是美的。”认为,美的艺术就是天才的艺术,并由此论证了天才的特点。最后,将艺术分为3种:语言的艺术、造型的艺术和感觉自由游戏的艺术,并将它们作了互相比较。另外康德还将自己“二律背反”的理论运用到鉴赏判断中来。认为,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它只面对具体感官对象,故与概念无关;但鉴赏判断要人人都同意,人人都认为美,要达到这样普遍的有效性的结果,就必须建立在某种概念上。
尽管有这种对立与矛盾,人们还是可以进行审美判断的。下卷《目的判断力批判》主要论述了康德的自然观。康德把自然与审美和道德联系起来,指出实践理性的道德世界有目的,在整体的自然界中,也同样有目的。这种目的的概念便可解决自然的必然和理性的自由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判断力批判》建立了完整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体系,奠定了康德在德国古典美学中承前启后的地位。虽然书中提出了不少新东西,但艰涩难读,在论述中,康德为了体系上的完整、逻辑推论上的需要,常常把一些问题绝对化,有挂一漏万的弊病。因此朱光潜评价说:“在西方美学经典着作中没有哪一部比《判断力批判》显示出更多的矛盾,也没哪一部比它更富有启发性。”还应指出,西方后来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美学都是把康德反动的方面变本加厉、推向了极端,这说明了康德美学思想的巨大的消极影响。
读者在阅读时应注意这一点。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