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书简》
席勒着。席勒(1759-1805),德国近代诗人、剧作家。本书写于1789年,由写给丹麦王子克利斯谦的27封书简组成,中文译本还附有席勒致克尔纳论美的4封信。席勒针对法国革命的状况,不同意通过暴力革命来获得自由。
他也不同意法国革命者解释的自由,认为自由不是政治经济权利的自由行使和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因此获得自由要先有审美教育,才具备政治经济改革的条件,只有美育即文艺才能使人类达到和谐的境界。首先席勒以人为中心,从人的本性的历史演进中确立了美学的地位。他从社会生活的现实中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难以摆脱的深刻矛盾,于是,他从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出发,幻想用美育来恢复完美的人性,即用美的艺术教育,由自然的必然性达到道德的必然性。其次,席勒提出了“人格”(自我)与“状态”(自我的规定性)这两个概念。它们在必然的存在(理想的人性或神性)中是统一的,而在有限的存在(一般的人)中则是两个东西,于是相应地会产生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
只有达到实在与形式的统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受动与自由的统一,才能实现人性的完美,即席勒理想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由此提出:美产生于实在与(理性的)形式尽可能完满的结合与平衡之中。
席勒进而推论: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结合为游戏冲动,在游戏冲动中以美即活的形象为对象,活的形象是主体生命内容和对象的形象的统一;在一般活动中,游戏与想象力结合在一起,而在追求自由形式的尝试中飞跃成为审美的游戏,人也就获得真正完美的自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最后席勒论定:美育可以使人由感性的人变成审美的人、再变成理性的人,最后才能得到精神的解放。
《美育书简》是西方第一部论述美育的书。虽说由一封封书简构成,但却有整体的构思与内在的逻辑联系。
席勒自称其美学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康德的原理之上的,但他克服了康德学说的主观性和抽象性,从现实性上来认识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从而使他成为德国美学史上从康德到黑格尔中间一个不可或缺的发展环节。这部书对后来学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其中席勒解释游戏冲动是一种生命的过剩精力的活动的论点,后来被斯宾塞发挥成“席勒一斯宾塞”关于文艺起源的“游戏说”。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应把握席勒在思想上同康德的联系,了解其理论的唯心主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