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
钱钟书着。钱钟书,中国现代学者。
本书1947年出版,是一部描写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生活的讽刺小说。小说的命名来自法国的一段古老谚语:爱情和婚姻,如同一座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围城》的故事是这样的:芦沟桥炮声刚刚打响,留学生方鸿渐带着买来的假文凭回到家乡,受到隆重欢迎。但他不学无术,在演讲中出尽洋相,声名扫地。在上海,他经历了一番情场角逐后,到三闾大学任教,该校的教员多是无能庸俗之辈,勾心斗角、争风吃醋,堂堂高等学府,乌烟瘴气。一年后,他带着草率成婚的妻子孙柔嘉回到上海,孙在方家常和家人不和,夫妻间更是争闹不已,感情上的裂痕日益扩大,两人无法共同生活,都想从“围城”中挣脱出去。
最后,因一次口角,大打出手,终至离异。
方鸿渐孑身一人,茫然不知所向。
作者在本书的初版《序言》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围城》通过一群在抗战烽火中病态知识分子空虚、无聊生活的描绘,一方面展示了他们卑琐的灵魂和畸形的性格,宣告了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在中国的破产,显示出那个黑暗社会霉烂和解体的趋向,是行将崩塌的旧制度和旧社会的一曲葬歌;另一方面也揭示出,知识分子只有投身社会实践,冲出“围城”,才能有光明和自由的前途。这部小说是一部“散文体的滑稽史诗”,它以独特的题材,继承了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传统,显示了冷峻尖峭的讽刺艺术。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的成功手段之一,作者将讽刺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灵魂深处,形神毕肖地描绘了一群畸形知识分子隐秘的内心世界。
小说的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常设比喻,贴切精当,多用讽刺,机智辛辣,显示了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作为一个熟谙中外文化典籍的学者,作者将文学、哲字、历史、宗教、法律等知识融汇于小说的叙述描写和议论之中,显得机智诙谐,饶有情趣。小说出版后,受到文坛注目,但其后30余年一直寂寞无闻。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和研究者们的广泛重视和好评。1979年后,被译成英、俄、法、德、日等多种文字出版,风行一时,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被推崇为“一部近代中国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