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着。
刘勰(466?-539?),中国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家。本书为文学理论专着。
全书10卷共50篇。第1部分,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立论的原则,全书的总纲,主要以儒家思想,宣扬文学应该“原道”、“宗经”、“征圣”、有益于“教化”。虽然,刘勰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变化的依据,然而在具体论述文学问题时,却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如《辨骚》中比较诗、骚二者的异同,主张奇、贞(正)结合,华、实结合,熔二者优点于一炉,显出一定的积极意义。第2部分,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是文体论,对几十种体裁源流及作家和作品作了相应的研究和评价。依文笔分类,《谐隐》之前10篇称为有韵之“文”,置之于前;《史传》之后10篇称为无韵之“笔”,置之于后。其中对每种文体一介绍文体的源流演变,二解释文体的名字和涵义,三选取范文为例,四阐明写作上的利弊以论一般的写作原则。
书中将几十种文体分隶于五经之下,认为它们是从五经中发展出来的,这里显出简单化的倾向。第3部分,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主要是创作论,重点研究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
关于创作中主客观的物与我的关系,既强调“云霞雕色”、“草木责华”等现象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又强调创作主体作家先天的禀性、气质、才情以及后天的学识修养对于创作反映的重要性。这里,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而真挚的情感对于创作的构思、结构、风格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创作的风格和风骨,认为作家的个性是由先天的情性(才、气)和后天的陶染(学、习)所决定的,才、气、学、习四者情况不同,也就产生千差万别的风格。又依其个性分为8类: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于此,刘勰特别标举有较强的思想艺术感染力的“风骨”理论,只有既有风骨又有采藻“风清骨峻”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作品。关于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主张一定的形式总是依附和决定于一定的内容的,应“为情而造文”。
关于艺术想象,强调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和学习,然后才会超越时空的限制,“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才会“神与物游”。在创作论中,还论述了“意境”、“比兴”、夸张、结构、剪裁、修辞、含蓄和声律等问题,不乏独到的见解。
第4部分,包括《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发展要受到时代及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要受到文学自身的规律的制约,要“因”“通”(继承)“革”“变”(创新)。
在文学批评上,强调要有全面的观点,注意到作家的才能禀性,也强调批评者应有广博的学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并提出了自己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类、六观宫商的批评标准。第5部分,以《序志》一篇总论全书,叙述自己写作本书时的动机、态度和原则。本书在写作上,把“史”“论”“评”糅合一起,显示出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文字透辟入微,故全书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论着,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章学诚评价它“体大而虑周”富有卓识。然而书中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骈俪文体,加之征引浩博,给阅读带来不少困难。以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和杨明照的《文心雕龙辑注》较为流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