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林斯基着。
别林斯基(1811-1848),俄国近代革命民主主义文艺批评家、哲学家。别林斯基一生写了1000多篇文学批评文章,本文是他评论果戈理的一批论文中最重要的一篇。文中将文学体裁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考察,从反映生活、艺术形式、读者接受等方面说明,中篇小说是作为需要的结果而出现的一种体裁。
别林斯基用其敏锐的眼光发现了果戈理的艺术才能,在评述俄国中篇小说的发展进程时,高度评价了果戈理的中篇小说。
“果戈理小说的显着特点在于:构思的朴素、民族性、十足的生活真实、独创性和那总是被深刻的悲哀和忧郁之感所压倒的喜剧性的兴奋。”指出果戈理的小说是尼古拉黑暗统治下俄国社会生活的活生生的写照,它们反映了腐朽社会制度的矛盾,并对之加以辛辣的批判。
在对果戈理等作品的具体评论中,还论述了有关的文学理论问题。一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观。
认为文艺作品的可贵之处不在于装饰生活,要“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出的镜子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要把生活全部可怕的丑恶和全部庄严的美一起表现出来。
诗歌可分理想的和现实的两种,二者虽不分优劣,但别林斯基还是基本倾向于现实的诗。认为现实的诗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基本要求,描写的生活是真实的,“哪里有真实,哪里就有诗”。二是典型论。
认为典型化是艺术创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典型性是创作本身显着标志之一,是作者的纹章印记,“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这充分地揭示了艺术典型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特点。三是关于灵感。认为灵感是一种灵魂的精力,那不是被人的意志,而是被与此无关的某种影响所唤起的,因此,它是从容不迫的、自由的。
四是关于创作过程的认识。认为文艺创作是无目的而又有目的的,不自觉而又自觉的,不依存而又依存的,这便是文艺创作过程的基本法则。
于是作者处于既主动又被动的地位,作者对于创作而言,既是创作的奴隶,又是创作的主人。虽是一篇文学评论文章,却有较广的理论论述,其中关于批判现实主义和典型论的论述十分精辟,影响深远。
但文中关于灵感论的论述却未逃脱柏拉图的“迷狂”说,显示出其局限之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