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伊格尔顿着。
伊格尔顿,英国现代牛津大学研究员。本书1983年出版。全书可分两大部分。第1部分是《引言》和《结论》,它们位于书的首尾,独立成篇,前后呼应,从整体上考察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发展。
俄国形式学派认为,文学是由语言而不是由客观事物或情感所组成的。“引言”针对这一见解展开论述,认为根本就没有“纯”文学价值的评定或解释。
如果说把文学看作一种“客观的”、描述性的样式是不正确的话,那么说文学就是人们异想天开地称为文学的东西,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文学得以形成的价值评定因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这些价值评定本身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
书尾的《结论》是:我们所研究的文学理论是政治性的,现代文学理论的历史就是这个时代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历史的一部分,而文学理论则是为了“加强特定的人们在特定时间里的特殊利益的”一种特殊看法。第2部分是正文的1到5章,评述了本世纪西方的一些重要批评流派,并在纵向的历史反思的同时,又作了横向的比较研究。形成于本世纪初的英国“细绎”派,一方面激烈反对文学界的权势,另一方面又对人民大众采取排斥态度。其代表人物利维斯夫妇等人对唯美主义文学的反驳,促成了理查兹、艾略特等为代表的“新批评”派的兴起。
它们还不是纯正的形式主义,而是掺进了某种经验主义,认为诗的话语本身多少“包含”着现实。现象学批评正像胡塞尔把实际客体“置于括弧之内”一样,它不去理解作品的实际历史背景、作者、创作和读者的情况,目的在于对文本的完全“内在”的理解。阐释学是一种理解文本的艺术理论,它力图把文本的每一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功能,只有通读了全文后才能弄懂个别的特点,这称之“阐释循环”。“接受理论”是阐释学在德国的最新发展,它认为阅读过程始终是能动的过程、复杂的过程,随着时间不断展开;阅读的目的是加深我们的自我意识,使我们对自己的本质的观点更具有批判性。结构主义是在索绪尔的语言学、俄国的形式学派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中的布拉格语言学派比形式学派更强调作品的结构统一性,它认为必须把作品的各种成分看作一个充满活力的整体的功能,文本的某一特定层次(或称“主因”)可以“改变”着其它的成分。符号学一般都是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如前苏联符号学家尤里·劳特曼把诗看成一个分成层次的体系,它的符号都充分传递信息,信息即美,认为诗的文本是“体系的体系”。后结构主义是由结构主义演变而成的,因为“分解论”的批评方法反对把文学的或非文学的对立看作一成不变,这促成了后结构主义的演变。后结构主义的产生标志着文学理论进入了新的时代,它与当代社会的一系列社会或政治问题相互关联着,如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不同形式的女权主义等等。
精神分析学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学说基础上的。
这一部分广泛地评述了西方文论的现状,由各种流派的演变发展关系证明了文学理论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并对各个批评流派作了较公正的评价。总之,这是一部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和分析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着作,它注重从社会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下考察每一个流派,也注重资料的翔实完整和持论的科学性。本书出版后,在英美评论界引起巨大的反响,被认为是一部涉猎广泛、文笔晓畅的学术着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