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巴赞着。
巴赞(1918-1958),法国现代电影理论家。1951年巴赞和别人一起创办并主编《电影手册》杂志,在其周围团结了一批青年影评人,在电影界促成了法国新浪潮电影。
写有《奥逊·威尔斯评传》、《德·西卡评传》和《电影是什么》等4卷电影论文集。本书从4卷本中选出27篇主要文章缩编而成,精当地概括了巴赞的电影艺术思想。
首先,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理论的美学原则。他认为“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它能揭示真实”,因而电影“是完整的写实主义的神话,这是再现世界原貌的神话”。并举一些“探险影片”为例说明,“异国情调尽管引人入胜,富于浪漫色彩,终究让于不加修饰如实叙事的审美情趣”。在这种原则下,巴赞认为蒙太奇远非电影的本性,而是对电影本性的否定。他以一部平庸的英国影片《鹫鹰不飞的时候》为例,在表现一个抱走幼狮的小孩被母狮追逐,孩子父母惊恐万状的情景时,影片导演把年轻的父母、孩子和母狮同时摄入一个全景之中,在表现危险时遵守了事件在空间上的统一的原则,于此,写实主义就表现为保持空间的同质性,以强调长镜头段落的技巧作用。
同时又肯定了景深镜头的技巧价值,例如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借助景深镜头再现了现实的可见的连续性。其次,巴赞阐述了电影现实主义流派的一系列问题。认为电影现实主义不改变人物和事物的原貌,迫使人们自己动脑筋进行判断;在场面调度的风格中,道德含义或戏剧性从不浮现在现实的表面。
书中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为例,说明它们的革命人道主义、剧本的现实性和表演的真实感等写实主义的深刻的“审美性”;肯定《偷自行车的人》、《大地在波动》等影片中:不用职业演员、全部采用街头实景的场面调度的技巧以及解决观赏性的情节与事件进程的矛盾的电影形式……等等。第三,通过对美国西部片的评论,巴赞研讨了类型片的理论,以史诗与悲剧性的论点来评价美国西部片,并进而肯定电影才是独特的史诗性艺术。最后,评论了德·西卡、罗西里尼等着名导演和一批影片。
全书虽以单篇影评汇集的方式,但切进实践、说理明晰、通俗易懂。
这些“发表于一份周刊上,仅占两、三页长的一篇文章,就成书角度而言,其重要性也许并不亚于宏篇大论,或至少象一块角石,有助于大厦正面高墙的加固”。(《原序》)它们广泛涉及电影美学、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等学科,重点地阐述了长镜头理论,代表了电影理论中一个重要学说体系,在当今影视创作中有着巨大的影响。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