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法要略》
吕叔湘,中国现代语言学家。本书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在中国语法学史上有影响的着作。全书分上、下两卷。
上卷《词句论》,分析了词、句子类型、结构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变化,集中地体现了本书的语法体系。
作者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是词的意义和作用,词分为实义词和辅助词两大类。实义词又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辅助词又包括限制词(副词)、指称词(称代词)、关系词、语气词。词组结构关系分为3种:联合关系、组合关系、结合关系。一个词又可以分为本用和活用,有的词性属兼类。
本书根据谓语的性质,把句子分为4类:叙事句、表态句、判断句和有无句。
叙事句以动词为中心,如“猫捉老鼠”一句,其格式是“起词——动词——止词”,动词具有决定的意义,作者说,“光有猫和老鼠不成一件事情,必得要‘捉’”,从而构成“叙事句”的“事”。叙事句的起词和止词有省略现象。叙事句还可以有其他相关成份,“一件事情(一个动作)往往牵涉到多方面,所以一个动词除起止词外,还可以有各种补词代表与此事有关的人或物”。
补词有关切补词、交与补词、凭借补词、方所补词、方面补词、时间补词、原因补词、目的补词、比较补词等。对叙事句的分析体现了以动为中心一贯到底的精神,甚至“起词也可以称为‘起事补词’,止词也可以称为‘止事补词’,受词也可以称为‘受事补词’”。
这样,叙事句实际上就是两种成份:动词和动词的补词。表态句是记述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句子,如“山清水秀”。
判断句是解释事物的涵义或判断事物的同异的句子,如“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水”。有无句是表明事物的有无的句子,如“我有嘉宾”。
本书又从句子的结构,将句子分成两种:简句,指只包含一个词结的句子,如“猫捉老鼠”;繁句,指含有两个或更多的词结的句子,如“饭后散步可以帮助消化”。上卷讨论语法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句法转换,尤其是句子与词组的转换。由表态句可以转成加语的是形容性的词组,如“山高、水深”转成“高山、深水”。大多数有无句可以转换成有领属性加语的词组,如“我有书”转成“我的书”。注释式的判断句,如“马,动物也”不能转换成词组,但传记式的判断句可以转换,如“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水”,可以转换成同一性加语的词组“中国第一大水长江”。叙事句也可以转换成词组,如“水流”转成“流水”,“人看人”转成“看人的人”。
本书的下卷是表达论。下卷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卷之上是“范畴”,讨论有某种意思如何表达。
下卷之下是“关系”,讨论各种关系如何表达。所谓“范畴”是指某种语法意义的范围,比如“数量”这一范畴就是与“数量”这一语法意义有关的表达范围,有单位词的表达,以及询问数量、定量、整数、分数、约量的表达等。
书中所讨论的范畴包括“数量”、“指称”、“方所”、“正反”、“虚实”、“传信”、“传疑”、“行动感情”等。下卷之下,所讨论的关系有离合、向背,异同、高下,同时、先后,择因、纪效,假设、推托,擒纵、衬托。
分析这些关系,大部分是从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而言;作者还举了表达各种关系所用的关系词,注意到表达各种关系意义应采用的结构方式。表达论打破了句子类别的界限,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一步揭示汉语的特点,不仅材料丰富,而且分析详尽。本书是一部有特色的汉语语法专着,它从大量的语言材料出发来研究汉语语法,探索其特点和规律,在建立能够体现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词句论和表达论互为补充,既教人析句以读书,又教人懂法以写作。本书采用文言和白话对照的形式,虽然两种语体放在同一问架中,有时难免影响精确的分析,但是应用比较的方法、文白对照,却能更好的显示“这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