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学》
王希杰,中国现代语言学家。本书是作者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修辞学的重要成果。全书共12章。1至3章是修辞概论,论述了修辞学的定义、对象、任务、范围、功用和方法。
作者认为,修辞活动是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过程,其核心是同义语言手段的选择。同义语言手段的选择主要是在语言的各种变体之间进行,现代汉语的主要变体有言文变体、地域变体、社会变体和风格变体等。
在以语言为中介的变体活动中,不仅语言、对象、自我制约着理解和表达,而且语境、前提、视点等也制约着理解和表达。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就必须考虑到交际活动中的这些矛盾,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修辞原则应该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4至6章,分析描述以结构、意义、声音等语言要素为基础的修辞方式和修辞效果。本书把组词成句,组句成篇中的结构划分为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在具体运用中,这两种结构往往纵横交织,相互渗透,但又有主次之分。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皆各有短长,须巧妙组合,错落有致。意义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书深入地探讨了同形异义、同义异形的现象,这两类现象的修辞原则是不产生歧义和误解。
排除歧义和误解的主要方法有利用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考察语义内容等。除语言要素的意义之外,还有社会文化意义和个人联想意义。社会文化意义主要是由历史文化背景、社会事件等因素所产生,个人联想意义主要来自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思想感情等。本书作者还根据语流音变的原理,分析了语流义变的现象,即在连续的语流中,由于受到邻近的语义的影响,以及自己在语流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等原因,有些词语的意义也要发生变化,包括同化、异化、脱弱等。
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的声音,也同时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材料。合理地调配声音,增加语言的音乐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摹声、音节、节拍、衬词、韵脚、平仄。
7至10章,以均衡、变化、侧重、联系等美学原则和修辞目的为纲,描述各种修辞格。与一般讨论修辞格的教科书所不同的是,本书不是孤立地、静态地看待修辞格,而是联系上下文,联系言语环境,辩证地、动态地讨论修辞格,并侧重于表达的美学效果。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在读者心中产生盲目的修辞格崇拜,另一方面又使读者领悟到所列修辞格的特点、作用并掌握其原则、方法。
本书末两章是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论述了诸如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各自的特征和类别,讨论了藻丽、平实、明快、含蓄、繁丰、简洁等表现风格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书区别于一般修辞学着作的地方还在于全书贯穿着语言运用中的辩证法思想,从整体出发,从多方面的联系之中来考察各种修辞现象,正如作者所指出:“语言材料、修辞方式本身,孤立地看,是很难说什么好和坏的。在适当的场合,运用适当就是好,运用在不能运用的地方就是不好。
”在汉语修辞的研究中提倡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全书自成体系,组织严密,详略分明,加上例证新鲜、丰富,可读性和实用性都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