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名著鉴赏
【原文作者】:保尔·艾吕雅
【原文作者简介】: 保尔·艾吕雅(1895-1952),法国现当代着名诗人,原名欧仁·艾米尔·保尔·格兰代尔。
他出生于巴黎北部的圣·德尼,这是一个逐步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其父为会计师,母亲是个裁缝。父亲后来又到巴黎经营地产生意。1912年夏季,艾吕雅害重病,不得不中断即将结束的学业。在达沃的疗养院里,他阅读了大量的作品,并开始尝试文学创作。
一次大战中他作为护士被征召上前线。1917年他发表第一部诗集《责任与焦虑》。战后通过让·波朗的介绍,艾吕雅结识了布勒东和阿拉贡。1924年,一场婚姻危机使得艾吕雅独自一人远走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六个月后他返回法国,全身心投入超现实主义运动,写出一批重要作品:《痛苦之都》(1926)、《生活的底层或人类金字塔》(1926)、《爱情与诗歌》(1929)等。
艾吕雅与超现实主义运动中的画家们过从甚密,初期有马克斯·恩斯特,后来又有毕加索。由于政治和艺术上的观点差异,艾吕雅与布勒东产生裂痕,到1938年终至分道扬镳,这期间他出版了《丰富的眼睛》(1936)、《自由的手》(1937)、《自然之流》(1938)等诗集,诗人尽情地歌唱被征服的孤独,女性的导引作用以及一种广泛的兄弟般的友爱。二次大战期间,他积极参与抵抗运动,写了《诗与真》(1942,1943年增补重版)和《赴德国人的约会》(1944)等诗集。战后诗人出版了《没有中断的诗一集》(1946),还写了一些带有很强烈的政治倾向的诗,如《政治诗》(1948),《为所有人写的诗》(1948)。
他的第二个妻子努淑的死给他打击极大,他为此几乎要自杀,只能从诗中来寻求安慰与平衡:《一堂道德课》(1949)、《一切都可以说》(1951)、《凤凰》(1951)。1952年11月18日,一场突发的心绞痛夺去了诗人的生命。
1953年,艾吕雅的《没有中断的诗二集》出版。艾吕雅的诗不仅在形式上刻意创新,而且还贴近现实,不懈而深入地探究爱情与人生的意义,正是这一点,使他成为20世纪法国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内容概要】: 在我的学生练习簿上/在课桌和大树上/在沙地上在雪地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所有读过的书页上/在所有空白的书页上/石头血纸张或灰烬/我写你的名字 在金黄色的图片上/在武士们的刀剑上/在国王们的王冠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热带丛林和沙漠上/在鸟巢和花草上/在童年的回声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夜的奇景上/在日常的白面包上/在订婚的四季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我所有天蓝色的旧布头上/在沤烂太阳的池塘上/在月光皎皎的湖水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原野上在地平线上/在鸟雀的翅膀上/在暗影幢幢的磨坊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喷薄而出的朝阳上/在大海上在船舶上/在高峻的山岗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云堆的泡沫上/在暴雨的汗珠上/在稠密而乏味的雨水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闪烁不定的形状上/在颜色的钟铃上/在自然的真实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苏醒的小道上/在舒展的大路上/在挤满人群的广场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一盏点燃的灯上/在一盏熄灭的灯上/在我的会聚一起的房子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镜子里和我房间里/被切成两半的果实上/在我那贝壳似的空床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我那贪吃而又温驯的小狗身上/在它竖起的耳朵上/在它笨拙的爪子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我房门的门板上/在那些熟悉的物件上/在颤动的烛火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协调的肌体上/在朋友们的额头上/在每只伸出的手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罩住惊奇之物的玻璃窗上/在专注的嘴唇上/在沉默之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我被摧毁的避居地/在我坍塌的灯塔上/在我烦恼的墙壁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没有欲望的空虚上/在赤裸的孤寂上/在死神的行迹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康复的身体上/在消失的危险上/在无牵挂的希望上/我写你的名字 由于这两个字的魔力/我开始新的生活/我活在世上就是为了认识你/为了称呼你 自由
【作品鉴赏】: 《自由》一诗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收在艾吕雅1942年秘密出版的《诗与真》集中。
那时欧洲在法西斯的铁蹄下呻吟,法兰西被纳粹德国扼住了咽喉,自由被凌辱,被杀死在尘埃中。读完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强烈的追求。
诗人仿佛在做梦,那种推动他着魔似地在一切物体上涂写“自由”的力便是他潜意识中对自由的渴望,对民族解放的渴望。
该诗较长,共二十一节,八十五行,继承了西诗铺陈的特色。
从第一节到第四节,诗人梦见的是童年所见的旧物:小学生的练习本,学校里的课桌,教室外的大树,夏天的沙地,冬日的白雪,写到第二节,梦境变得有些模糊起来,读过的书页和空白的书页上幻化出“石头血纸张或灰烬”,接着诗人仿佛又看见书里那些“金黄色的图片”,图片上画着古代的武士,国王的王冠……诗人触景生情,想到国土丧失,自己和整个民族一起沦入异族的统治,而童年已逝,一去不返,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可复得,如今童年的情景在梦中重现,于是诗人便满怀深情地在这些旧物上一一写上自由两个大字。“在童年的回声上/我写你的名字”,这一句最叫人耳目一新。童年时具体可感的物件都化作一片回声穿透时间的隔膜,直传到现在,诗人甚至连这回声都不放过,也要在上面写下自由的名字。在飘渺的回声上写下自由的名字,这个意境来得空灵虚渺,更加深了读者的梦幻感。接着诗人的梦境移到了大自然,从第五节到第十节,罗列了一系列自然景观。
当然梦境是不连贯的和没有很强逻辑性的,在自然景物中有时也插入其他的事物,而且自然景物本身往往也改变了模样。
比如在“夜的奇景”中奇怪地幻入了每日不可或缺的“白面包”。再往后诗人见到他的那些“天蓝色的旧布头”,又见到了一口腐烂的池塘,在这池塘里连太阳都沤烂发霉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一片清幽的湖水,湖面上映着熠熠生辉的月亮,诗人的眼光又转向夜色笼罩的原野和遥远的地平线,归巢的夜鸟扑扇着翅膀,一堆一堆的黑影象是一座座黑乎乎的磨坊,随后夜渐渐离去,朝霞升起,映着大海和海上的船只,映着耸立的山岗。
在所有这些梦境中的美景上,诗人怀着喜悦的心情都写上“自由”这个字眼。后来梦境从地下移到天上,象泡沫一样的云堆,暴风雨在急骤地流着“汗珠”,“稠密而乏味的雨水”倾盆似地从天上泻下来。
就是在这样一些无定型的自然景观上,诗人幻想着也能够写上自由的名字。他仿佛有无限的威力,能把自由带给世上所有的事物。
从第十一节到第十六节诗,诗人的梦幻从自然界回到“人间”,回到他周围熟悉的事物。“切成两半的果实”似乎是指当时分裂成两半的法国领土,即北方的“占领区”和南方的维希政权辖区,如果这个推测能够成立,那么“点燃的灯”和“熄灭的灯”这两个形象就容易解释了:“熄灭的灯”指法国本土,人民在纳粹的黑暗统治下艰难度日,“点燃的灯”显然指在伦敦由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
诗人抚着他心爱的小狗,在它全身写遍“自由”,他看着身边一切熟悉的物件,一支蜡烛在燃烧,颤动的火焰照着屋里的一切,诗人更感觉到自由的珍贵,没有自由,这一切心爱的物件也会变得索然寡味,于是他在这些东西上面也写下它的名字。诗人还梦到了他的那些参加抵抗运动的朋友们,他在他们的额头上,在他们为互相鼓励而伸出的手上写下自由的名字。
从第十七节到第二十一节诗,诗人的涂写对象变得虚幻和更加抽象起来。“在罩住惊奇之物的玻璃窗上”,惊奇之物是指什么呢!这也许就是人民的反抗力量,人民“专注的嘴唇”从来就没有沉默过,一旦爆发出来,将会翻天覆地,对纳粹法西斯来说,就不仅仅局限在大吃一惊上面了。诗人从事地下活动,到处躲避纳粹的魔爪,自由的灯塔暂时倒下了,诗人为国家民族的命运也为自己的命运担忧。他也经常感觉到“空虚”,“孤寂”,仿佛听到死神的脚步声在门外走过,看到它留下的“行迹”。
对自由的追求从来都伴随着危险,有时甚至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但是诗人并不被这一切吓倒,即使在梦中他也见到希望曙光:遭受创伤的身体定会复原,危险将会消失,希望的嫩芽将会毫无顾忌地生长出来。第二十一节诗似乎是诗人从梦中醒来后的独白,比较直露,感情充沛,语句间的逻辑联系也非常清晰,与前面的诗句大不相同。
梦醒了,诗人追求自由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了。
最末一句“自由”二字,在原文里也只有三个音节,但在读者的耳朵里似乎有振聋发聩的效果,其响悠长,其意深远。诗人在梦中涂写的“自由”这时变得明朗了,自由蕴藏在一切事物之中,它是扼杀不掉的,它生根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此外,末句的“自由”与诗题的“自由”正好形成一个回环,遥相呼应,可见诗人的匠心所在。综观全诗,可发现该诗有两个主要特色,其一,诗歌形式的独创性。《自由》诗的主题开门见山,一点也不晦涩难懂。全诗八十五行,有二十句“我写你的名字”,前二十节的句式全是“在……之上”,这里采用的是“迭句”和“反复”的手法。这种手法若使用不当,会给人以絮叨和繁琐的感觉,可是艾吕雅在诗中用得比较成功,第一部分诗人罗列了童年时的旧物,然后是自然的景观,接着是身边熟悉的人和物,第四部分上升到抽象的概念,虽然是一幅幅跳跃式的梦幻般的画面,却还可以分出比较清晰的层次来。诗人的感觉很细腻,列出的物件和景物给人以亲切感,每节最后一句“我写你的名字”,饱含深情,很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共鸣。
全诗虽无韵,但每行音节大致相当,节奏和词语富有音乐的和谐。第二个特点,就是诗人善用许多奇崛的意象和新奇的字句来加深读者的印象,显示出诗人很深的炼字炼句的功夫。诗的语汇不仅要精练,而且要具备象征和暗示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精练简洁的文字中要包蕴尽可能多的内涵,能引发读者尽可能多的想象和美感。
《自由》一诗在这方面虽然算不上最优秀的作品,但也有许多意象饱满、耐人寻味的好诗句,如:“在我童年的回声上/我写你的名字”,“在灿烂太阳的池塘上/有月光皎皎的湖水上/我写你的名字”,等等。“新”和“奇”正是超现实主义诗人追求的目标,艾吕雅虽然脱离了超现实主义运动,但是却继承了这份遗产。
《自由》一诗中,新奇的形象比比皆是:“云堆的泡沫”、“暴雨的汗珠”、“颜色的钟铃”、“烦恼的墙壁”、“赤裸的孤寂”,等等。“梦是愿望的达成”。
诗人艾吕雅在愿望受到压抑的年代,在诗中构筑梦境,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愿望,也是整个民族的愿望。
自由不应该是虚幻的,它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上,一切事物都烙上了“自由”的字迹。愿自由不再成为幻梦,这,恐怕也是《自由》诗作者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