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小调考》名著鉴赏

【出版时间】:1956

【原文作者】:深泽七郎

【原文作者简介】: 深泽七郎(1914- )日本战后一代派作家。

生于山梨县石和町的一个印刷业主家庭。山梨县是一个盛行民间传说的地方。深泽七郎自幼体弱多病,由于患角膜炎至使右眼失明。1929年入县立日川中学。

中学毕业后曾在东京药房、面包工厂、征兵保险会社等作职员。1939年他在东京举行吉他演奏会,是日本第一个使用尼龙弦吉他的演奏者。

战争结束后,深泽七郎曾随同乐队参加巡回演出,艺名为桃原青二。1949年在日剧会堂长期演出,结识丸尾长显,在丸尾的指导下开始写小说。1956年11月在《中央公论》发表短篇小说《笛山小调考》,获新人文学奖。小说的独特风格,引起文坛的注目。

被译成法、德、英、匈牙利、中文。小说发表的第二年,深泽七郎又为楢山小调填词谱曲。

此外着有《东北的神武们》(1957)、《摇晃的房屋》(1957)。1958年4月由中央公论社出版长篇历史小说《笛吹川》,作家以农民的视角和立场,描述了农民卷入战国乱世的战争而惨死的悲剧。1960年11月由《中央公论》发表的小说《风流梦潭》得罪右翼势力,被迫到关西、北海道等处流浪,一时中断了写作。

其后又发表了《流浪手记》(1961)、《流转记》(1962)、《庶民列传》(1962)、《枕经》(1963)、《威胁者》(1963)。

196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千秋乐》,回顾了作者在日剧会堂演出时代的体会。1968年大和书房出版了《深泽七郎选集》,1970年读卖新闻社出版了《深泽七郎杰作小说集》。



。【内容概要】: 信州的一个穷苦偏僻的山村里,住着小说女主人公阿铃一家。

阿铃今年69岁,还在20年前死了丈夫。独生子辰平的媳妇去年去山里拾栗子落下山谷身亡。

阿铃照看留下的四个孩子,长孙袈裟吉16岁。

阿铃竭力为45岁的辰平寻找合适的后妻,终于来了个寡妇阿玉,阿铃算了却一份心事。阿玉来到家里不满一个月,又来了一个女子,名叫阿松,挨在袈裟吉身边一声不响地大口吃饭,晚上阿松就钻进了袈裟吉的被窝。这里的婚姻制度是男方留宿,就算是这家的人了。第二天午饭时,阿铃朝阿松的肚子一看,才知道阿松已怀孕五个多月。对此,这个家里只有阿铃一个人在担忧;如果阿松在今年生孩子,就四世同堂了。

“盐铺阿酉运气好,进山那天下大雪。”这支楢山小调传入阿铃的耳里。70岁进山是这里的传统。阿铃已作好了进楢山的思想准备。

出发前的饯别酒是非准备不可的,进山下坐用的席子之类的东西早在三年前就预先做好了。阿铃的邻家姓钱屋。这家的老爷子今年70岁,名叫阿又。

阿又不但进山的准备工作一点儿也未作,而且他根本不打算进山。阿铃总觉得他是个混帐东西。阿铃自己已经拿定主意,在70岁那年的新年里就进山去。

因为在这个食物极度不足的村里,四世同堂定遭人嘲笑。辰平伸长了腿,两手抱着脑袋,他在想:今年我们家过得去冬吗?他突然说道:“妈妈明年要进山去了。”阿铃听见这话,又放下了一件心事,她知道辰平总算同意了。阿铃瞧了瞧辰平,她忽然感到辰平很可怜——安排一家过冬是桩苦事,送她去进山也很棘手。他见辰平的两眼在闪闪发亮,便觉得:“流泪可不成,这样懦弱无用,该怎么办才好?”再有四天就要过年了。这天阿铃和辰平一起到门外,对辰平耳语说:“今天晚上,你把进过山的人们叫来,得告诉大家了。”阿铃决定明天进山,所以在今晚请客,请他们喝饯别酒。这天晚上,邀来的人们和集一堂,来聚会的有七男一女,资格最老的是阿照。

阿铃和辰平坐在正面,面前放着一只大酒坛,坛里盛有一斗白米酿成的自产农家米酒,这是阿铃早就为今晚准备好的。客人轮流喝酒,喝了酒的人就讲出一条进山的规则。他们的话归纳起来是:进楢山的规则一定要遵守,一条是进山后不能讲话,一条是离家时别让任何人看见,一条是从山上往回返时千万别回头,进山的路线是翻过四座山就出现了有七道弯的山路,名叫七谷。越过七谷就进入登楢山的路了,这路似路非路,可从楢树林间一直往上攀登,楢山神已在那里等着你们。

这晚阿照是最后一个离去的。他站起来的时候向辰平招了招手,然后一起走出门外,小声对辰平说:“喂,若是不愿意,就别登到楢山啦,可以在七谷往回返。我这可是背地里瞒着人对你说的,说过就算了。

”客人都走了之后,阿铃和辰平也都就寝了。明天晚上就要进山,所以阿铃一点睡意也没有。第二天夜里,阿铃用叱责的口气激励优柔寡断的辰平,登上了进山的道路。

阿铃伏在辰平背着的背架上。那天夜里特别寒冷,天空阴沉,一点月光也没有。

待辰平经过第三座山的山脚,天色微微发白,以后全是陡坡,辰平向第四座山上登去,这座山相当高,越走到山顶,路越险恶。到达顶峰后,辰平纵目望去,楢山就在对面。

这两山之间隔着一条地狱般的山谷,通道只有一条,这条道路的右面是绝壁,左面是悬崖,辰平一步步地走上这条路。辰平走到了七谷。

从这以后,楢山的道路似道非道,山上全是楢树,辰平想终于到达楢山了。最后来到了山顶似的地方。

眼前有一块大石头,辰平走过,发现石头背后有一个人。

辰平吓了一跳,不由得倒退了几步。那个靠在石头背后蜷缩着身子的人已经死了,这死人握着两手,仿佛在合十。再往前走,石头旁、树根下处处是一具具的白骨。

乌鸦吃空了尸体的肚子,在里面筑了窝。这时,阿铃拍拍辰平的肩,催促辰平把她从背架上放下。辰平把她放下来,阿铃从腰间抽出席子铺在岩石背后,在席上岿然而立。辰平盯盯地望着阿铃的脸,只觉得阿铃的脸色和在家里完全不同,现在她脸上出现了死人的面相。阿铃紧握着辰平的手,然后在他背上推了一下。辰平起步走了,他遵守着不准回头看的誓言,大颗大颗的眼泪扑簌簌地向下掉,他象喝醉了酒似地跌跌撞撞往山下走。

雪!辰平放声大喊:“啊!”雪花纷飞,越来越密。往常,阿铃曾说过:“我进山的时候,准会下雪的。”现在真被她说着了。

辰平猛然回过身来,又向山上攀去。辰平从岩石后偷偷地露出脸来,只见阿铃坐在自己眼前。她顶着席子避雪,可是胸部、膝盖都积了雪,阿铃好象一只白狐。

辰平大声嚷道:“妈妈,下雪了啊!”阿铃静静的伸出手对着辰平摇了摇,意思是说:“你回去吧。”“妈妈,天气很冷啊!”阿铃把头摇了又摇。辰平如脱免似地奔下山去。

来到七谷的时候,只见阿又象罪人似地被粗绳绑着,他的儿子把阿又从肩上放下来。

阿又用唯一能动的手指拼命抓住儿子的衣襟不放。这时,只见儿子抬腿朝着阿又的肚子砰地踢了一脚,阿又背着深谷仰面翻下去。

这时,辰平想起了昨晚阿照所说的话:“若是不愿意,可以在七谷那个地方往回返。”“那是在指点我干这种事!”辰平恍然大悟。雪越下越大,成了鹅毛大雪。辰平回到村里已是日暮时分。辰平长叹一声,他在想:在那块岩石背后,阿铃若是还未死,她身披大雪,心里一定在想着棉衣之歌呢!“即使说寒冷彻骨,进山别让穿棉衣。”



【作品鉴赏】: 抛姥的传说在平安朝时代(794-1394年间)的《大和物语》,《今昔物语》、谣曲和民间故事中均有记载,是说老人到了70岁就要被儿子送到山上去死,近似现代的安乐死的概念。

《楢山小调考》根据这一传说写成,但作者赋予了它新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小说以信州的抛姥山为舞台,这是一个食物奇缺的穷苦山村。

女主人公阿铃是位富有牺牲自我精神的典型形象。

她同阿又不同,她是主动地自愿去死的。

她为自己的进山作了精神上的、责任上的、物质方面的一切准备。她决定到了70岁,尽早进山,一到新年就走。

她为辰平娶后妻操心,儿媳阿玉来了后,好传授捉鳟鱼的办法,阿铃是位捉鱼能手,村里无人能比上她。她进山前夕的饯别会绝不吝啬,在这只有病人才能吃上白米的寒村,她能用一斗白米酿米酒。

正如日本文艺评论家伊藤整所说:“读了这篇小说,感到阿铃是个真正的日本人,个人服从家族,家族服从传统规则,迫使自己与这一规则一致,并信奉这一传统精神。这部小说让人重新考虑人生的意义”。

小说另一主要人物是儿子辰平。以个人感情和伦理道德的两个角度来看,他都应该阻止母亲去死。

然而实际上他是支持和帮助母亲实现了死的愿望。也正如伊藤整所分析的“家族服从传统规则”。

因为辰平不仅生活在家庭这一小的环境中,而是生活在全村乃至整个社会这一大的环境中。他超越了个人感情和伦理道德这两道难关。

小说的艺术特点有二。一、结尾处见高潮。小说首先描述人们确信楢山上住有神仙,所谓进山是去祭楢山。至于祭楢山意味着什么,小说并不过早点破。直到小说将要结尾的时候,辰平背着阿铃发现石头背后有一个人,那人已经死了,这时才道出祭楢山的实质,就是白骨到处可见,鸦群啄食尸体。

二、作家在民俗学的世界里大显身手。小说描写了这个偏僻山村独特的风俗习惯。这里的婚姻形态是女方到男方家里来,男方如果留宿了,这女人便成了男方家里的人。

在这个山村制裁小偷的方式也是独特的。在村里,偷粮是最可恨的,要受到最严历的惩罚——被拉去“向楢山神请罪”。小偷家里的粮食要被抄出来由大家瓜分。谁想分到一份儿,就要赶去参加战斗,赶去时要手持木棒,赤着脚快跑。

如果是穿上鞋赶去,他本人也要被围起来,挨一顿揍。赶去的人都是拚着命去的,因为夺粮这种事,实在非同小可。





为您推荐

古代名著人物知多少①

古代名著人物知多少 : 《三国演义》 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黄巾起义者及鲜卑等边远民族67人,官亲和三教九流等人物109人。 《水..

《统帅》名著鉴赏

【出版时间】:1982—1984 【原文作者】:弗·瓦·卡尔波夫 【原文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卡尔波夫(1922- )苏联俄罗斯作家。 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书记。生于奥伦堡。 1939年中学毕业后,入塔什干高级步校学..

《妈妈和中子弹》名著鉴赏

【出版时间】:1982 【原文作者】:叶·阿·叶夫图申科 【原文作者简介】: 叶甫盖尼·阿列克山德罗维奇·叶夫图申科(1933- )苏联俄罗斯诗人。 是“大声疾呼派”的重要代表。他在1933年生于伊尔库茨克州济马镇。父母均为..

《灾难的标志》名著鉴赏

《黑鸟》名著鉴赏

【出版时间】:1981 【原文作者】:彼·鲁·普罗斯库林 【原文作者简介】: 彼得·鲁基奇·普罗斯库林(1928一 )苏联俄罗斯作家。 1928年出生在布良斯克州谢夫斯卡区柯西茨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

《穿白衣的人们》名著鉴赏

【出版时间】:1987 【原文作者】:弗·德·杜金采夫 【原文作者简介】: 见“不单为了面包”条。 【内容概要】: 1948年秋天,32岁的青年植物学家奉命前往他的母校、外省的一所农学院检查工作。 临行前,李森科学派的重..

《战争中没有女性》名著鉴赏

【原文作者】:斯·亚·阿列克茜叶维契 【原文作者简介】: 斯薇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茜叶维契,其父是白俄罗斯人,其母是乌克兰人。 她在明斯克一家杂志当记者,从1978年开始访问了许多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妇女,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