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块里程碑

1994 年,一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把整个中国都卷了进去。据有关部门统计,这个剧的收视率创近十年之最。人们对这个剧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其实这个剧改编所凭借的蓝本——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更是令人不能忘却的。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由元末明初作家罗贯中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元代《三国志评话》和有关三国的故事加工而成。作品由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写起,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长河中,生动地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的极为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人民所饱受的苦难,反映了封建社会各阶级的关系和生活面貌。全书涉及时间长久,事件纷繁,人物众多,但作者抓住刘氏的兴衰这条主线,以蜀、魏、吴的斗争进行穿插,做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详略得体,有条不紊。

《三国演义》将古代战争描写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这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十分罕见的。由于作者善于以战略的眼光分析各个战役,所以对各个战役的描写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小说重点描写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是蜀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此作者泼墨如水,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而对一些与全局关系不大的战争则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在几个大战役之间又穿插几个小战役的描写,使战争的场面奔泻千里而又起伏萦回,百态千姿。作者还善于把握各个战役的特点,根据战争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写法。如官渡之战,袁、曹兵力悬殊,曹军处于劣势,又是远征,急于速战,因此突出粮食问题,着重描写曹操如何善于用人、用计,火烧袁军粮仓,出奇制胜。作者在描写战争的过程中还善于处理斗智斗勇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从而把战争表现得丰富多彩,摇曳多姿。小说描写了四百多个人物,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不下几十个,这些人物描写得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如曹操既奸诈阴险,又有雄才大略;关羽忠义勇武,而又恃才骄傲;张飞粗豪直率,又有着精细之处;孔明足智多谋,鞠躬尽瘁;周瑜机智果敢,但又气量狭窄……这些都使小说增色不少。《三国演义》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可以说,它是小说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为您推荐

中国学世界化是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更深层次的表现。对世界范围内汉学研究论着

一.文化的还原 寻根溯源是汉学论着翻译中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之一。汉籍本身浩如烟海,文化内涵又广博精深,海外学者对它的征引宛若随意采撷,典故难寻;对它的解释或体认有时推陈出新,有时又似是而非,因此译文难..

四十年代中国文艺界对“形象思维”认识的接续和深化。

1965年底,关于“形象思维”的论争已接近尾声,从一个粗略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其规模和声势:从1954年初《学习译丛》译载尼古拉耶娃《论艺术文学的特征(作家的意见)》一文以后,截止1965年底,先后有20篇专题论文谈形象思维问题(其..

明清章回小说中,尤其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

    一   谈到悲剧,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所说的“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注:《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2-193页。),这一悲剧论断是人们所熟知的。在这里,鲁迅先生把悲..

中国白话小说原出於佛教讲经。唐代佛教与俗讲之关系问题,前贤多有发明,如

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

中国古代帝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群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客观存在。 在先秦文学中,帝王文学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名姓的文学作品竟然是帝王文学。《古诗源》一书的开头,第一篇作品就是..

新时期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其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

(一)关于罗贯中的籍贯 明代以来,关于罗贯中的籍贯有东原、太原、钱塘诸说。多种明代《三国》刊本均题署“东原罗贯中”,加上嘉靖元年本卷首的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等文字记载,是为“东原”..

古文论精华“复语”目标:中国特色社科文论与人文文论建设

似乎是绕了个大圈,终于回到古文论“复语”的具体目标上来了。对古文论精华“复语”努力的重点我们已经搞清楚了,但“复语”后以怎样的理论形态存在呢?或者我们要以古文论中宝贵的理论资源建构怎样的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