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中国戏剧大师曹禺

曹禺(中国1910-1996)

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光彩夺目的作品,《雷雨》如刀刃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颤抖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如果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那么成熟的标志之一则是出现了曹禺和他的戏剧。这位被誉为“刻画人心灵的戏剧大师”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以深邃的内涵、纯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的话剧这样久演不衰。曹禺是官宦家庭中走出来的旧时代的叛逆者,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沐浴过西方的珉主自由思想,对行将衰亡的封建旧家庭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对腐朽黑暗的东西疾恶如仇,对美好人生怀有诗意的追求。曹禺为中国话剧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中国话剧的辉煌离不开曹禺!

《雷雨》是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他的悲愤以及对旧时代的控诉,在《雷雨》中得到了尽情的宣泄。这部剧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文学史学家称为“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对中国现代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3岁的曹禺就读清华大学时创作的这部四幕剧,是一出超越传统“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的“生存悲剧”。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发表不久,留日学生立即将其搬上日本东京舞台。在国内,中国旅行剧团将其视为保留剧目,在京、津、沪多次演出。郭沫若称它是“一篇难得的力作”。茅盾曾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雷雨》再度兴起,久演不衰。

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光彩夺目的作品,《雷雨》代表了曹禺——甚至一代剧作家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它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颤抖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中国观众所喜欢的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是热闹的场面,是有个性的人物,是民族的现代的戏剧语言,而这些美学目标,在曹禺的《雷雨》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部话剧完全运用了古典戏剧三一律的创作手法,以集中的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集中的时间(同一天上午至午夜),表现了周、鲁两家以爱情的、血缘的、阶级的复杂关系为内容的尖锐的戏剧冲突。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天津。周公馆的老爷周朴园因江桥事件的牵连去向不明,管家鲁贵只好把周家的大少爷周萍从无锡接来打理产业。正当周萍准备卖掉周公馆还债时,周朴园回来了,并且还带来了一位妙龄太太繁漪和小儿子周冲。起初,周萍对同龄的继母繁漪很是反感,但随着繁漪挺身而出,帮周萍解决了债务问题后,两个年纪相仿的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但是,尴尬的“母子”关系使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真实情感,欲罢不能的痛苦更加猛烈地煎熬着他们。繁漪的怀孕迫使他们私奔,然而繁漪的流产则导致了周萍只身远去东洋。5年后,周萍回国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但意外的瓦斯爆炸事件又使他一蹶不振。在极度痛苦中,他与管家鲁贵的女儿——美丽单纯的丫环四凤产生了感情。而他的弟弟周冲,一个单纯善良、充满幻想的大孩子,也同时爱上了四凤。

为您推荐

中国学世界化是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更深层次的表现。对世界范围内汉学研究论着

一.文化的还原 寻根溯源是汉学论着翻译中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之一。汉籍本身浩如烟海,文化内涵又广博精深,海外学者对它的征引宛若随意采撷,典故难寻;对它的解释或体认有时推陈出新,有时又似是而非,因此译文难..

四十年代中国文艺界对“形象思维”认识的接续和深化。

1965年底,关于“形象思维”的论争已接近尾声,从一个粗略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其规模和声势:从1954年初《学习译丛》译载尼古拉耶娃《论艺术文学的特征(作家的意见)》一文以后,截止1965年底,先后有20篇专题论文谈形象思维问题(其..

中国白话小说原出於佛教讲经。唐代佛教与俗讲之关系问题,前贤多有发明,如

本文则稍异其趣。窃以为佛教由讲经向俗讲的流变,非特西来佛学传播方式本身特点,亦与中土儒、道影响,尤其是三教竞争之动态大环境攸关,似有未经道出者。谨拈出“三教论衡”一题,略陈鄙见,弄斧班门,以为谈助云尔。 一..

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

古文论精华“复语”目标:中国特色社科文论与人文文论建设

似乎是绕了个大圈,终于回到古文论“复语”的具体目标上来了。对古文论精华“复语”努力的重点我们已经搞清楚了,但“复语”后以怎样的理论形态存在呢?或者我们要以古文论中宝贵的理论资源建构怎样的现代文..

本着本土经验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的构想

  (一)站在世界的角度激活本土经验   本土经验是民族文学的根基,是发展民族文学的不竭动力,但是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抽象的本土经验,而应本着动态发展的意识,站在世界的角度,激活隐藏在本土经验里美的元素,从而实..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反思

  本土经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挥的作用是阻碍还是促进,我们无法用简单地言语来总结回答,当时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实状况以及历史背景等因素来蓝,我们应当辩证综合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