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公元1084年,苏轼终于结束了他的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奉调汝州。在路过九江时,游览庐山,写下若干首诗,而这一首,是最后的总结。

有时候,我们所得非所见,所见非所感,所感非事实。

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其实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同时,又会受自己的好恶所左右。

为您推荐

79.《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1961年,68岁..

76.《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1961年2月,68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简评】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为什么你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呢?因为你就在其中呀。

我们的头发,希望按照它的本来面目,风中舒展

我们的头发,希望按照它的本来面目,风中舒展。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黄就是黄。而不是像鸡毛掸子似地五颜六色,被反复弯曲和拉直,好像它是多变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