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践行的是圣贤之道

孔子,是一个理想坚定忠于使命的人。

孔子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亡父、少年丧母,晚年失妻丧子,生活清贫,颠沛流离。

既受过座上宾的礼遇,也有过丧家犬的狼狈,吃闭门羹、受冤枉气、遭误抓错打,被撵得到处跑,被骂得满心伤。

他从“重民”、“安民”、“富民”、“教民”、“为民”、“爱民”出发,主张宽政于民、德政于民、仁政于民、藏富于民、施教于民。

但君王的将信将疑、半用半弃、若即若离让孔子尴尬,同僚的排挤、陷害、嫉妒、诽谤让孔子愤懑。

作为思想家,注定是先行者,也是孤独者;作为政治家,必然在现实的泥淖中挣扎。

白天上朝满眼污秽一身脏臭,晚上回家沐浴焚香读书沉思,孔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凡人与圣人之间奔突,窘迫而痛苦。

但是人生目标一旦确定,便如日月经天,前行不辍,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坚韧,独守心中的理想与责任。

他设坛开讲、诲人不倦,让社会走向有序。

他注重对人心性、品格的培育,试图把仁、义、道、德等关键词揉成泥、烧成砖、砌成墙,搭建精神的庄园。

他主张“有教无类”,像一位勤奋的泥瓦匠,试图用知识的泥浆抹平人世间的贫富、贵贱、智愚、善恶、孝逆、雅俗的砖缝。

他主张“师道尊严”,试图让混沌社会迷茫人性亮起文明的曙色。

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下,孔子破船载酒泛中流,试图借回周礼以整饬社会,用儒家思想推动腐朽不堪的统治机器。

他提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的“君民观”,开启了“君轻民贵”思想的先河。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对今天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起到奠基性作用和历史性贡献。

两千多年过去了,但孔子并没有走远。

不管后来他是被捧上神坛,还是被贬的一文不值。

总有些人延着他的脚步,舍身求法,为民请命;

总有些人凭着这股气韵,不忧不惧,从黑暗走向光明。

所以中国现在才有以大国姿态包容万象的模样。

部分内容节选自:刘汉俊 《尼山的月光——再读孔子》

为您推荐

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圣贤之心

孔子,是那样的富有人格魅力。 孔子,是好学之人。 他从15岁开始发奋学习,而且终生都保持“学而不厌”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出身、无论社会地位,每个人身上皆有可学习的地方。 他拜圣者为师,向能者学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