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明清小说鉴赏)

“官渡之战”占了《三国演义》第30与第31两回,是《三国演义》着重描写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次。



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发生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在此之前,袁绍击灭公孙瓒,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割据势力;曹操则于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擒吕布,灭袁术,败刘备,直接控制兖、豫、徐三州和扬州部分地区。双方都具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实力,都把对方视为自己最大的障碍;同时,双方的地盘彼此相接,要发展就必须吃掉对方。于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展开了。

经过一段相持,曹操为了改变兵少粮乏的不利局面,大胆采纳许攸献计,奇袭乌巢,焚烧袁军粮屯。袁绍指挥错误,军心动摇。曹操乘机发动猛攻,大败袁军,俘获极多。袁绍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这一仗,为曹操彻底消灭袁绍集团、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罗贯中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家的生花妙笔,把这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写得波谲云诡,惊心动魄,使之成为书中最具有艺术魅力的情节单元之一。



“官渡之战”的情节发展可分五个层次。

第一层,写袁、曹两军相持于官渡,互有胜负。

第30回一开始,袁绍亲率七十万大军(据史籍,实为十一万),进逼官渡;曹操闻报,率军七万(据史籍,实为一、两万),前往迎敌。顿时,官渡地区战云密布,吹角连营。这是关系到两个最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命运的一场大战,也是袁绍与曹操之间第一次面对面的较量。双方都志在必得,战斗空前激烈。袁绍凭借优势兵力,初战告捷;又在曹军寨前筑起土山,上立楼橹,居高临下箭射曹军,欲逼曹军放弃官渡。曹操用刘晔之计,连夜赶造发石车,打死袁军大批弓箭手,使袁军不敢登高射箭。

袁绍又命军士挖掘地道,欲以此攻入曹军营中。曹操再用刘晔之计,绕营挖掘长堑,使袁军白费力气。尽管袁军气势汹汹,却无法前进;而曹军亦暂无取胜之策,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第二层,写曹操从荀彧之议,不顾兵疲粮乏,坚守待变。

当他得到袁绍命大将韩猛押运粮草的情报后,立即命徐晃、史涣袭击袁军粮车,放火烧之。袁绍救应不及,为防再度上当,即遣大将淳于琼率领重兵守卫乌巢粮屯。

可是,袁绍没有想到,“那淳子琼性刚好酒,军士多畏之;既至乌巢,终曰与诸将聚饮”。这就为乌巢被烧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写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曹操采纳其计,亲率精兵奇袭乌巢,火烧袁军粮屯。两军对峙两个多月,急需打破僵局。

可是,袁绍凭着兵多粮足,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只想坐等曹军粮尽自败。当谋士许攸截获曹操要求荀彧火速接济粮草的书信,向他提出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时,他不敢当机立断,反而怀疑“此书乃诱敌之计”,白白放过了大好时机。

不仅如此,他还因许攸的过失而怀疑其献计的动机:“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硬是把许攸推入曹操的怀抱。许攸熟知袁军虚实,向曹操进献奇袭乌巢之计,曹操欣然采纳,亲自出马,一举奏效,使整个战局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第四层,写曹操乘袁军人心动摇之机,发动猛攻,大获全胜。乌巢被烧,袁绍一面命蒋奇前往救援,一面遣张郃、高览攻击曹军大寨。然而,其算计皆落曹操之后,结果蒋奇被伪装袁军的张辽所杀,张郃、高览兵败惧谮而降曹操。这样一来,袁军内部矛盾上升,人心惶惶,士气低落。

曹军乘机劫寨,“绍军折其大半”。曹军又散布谣言,借袁绍分兵之时,大举进攻;“袁军俱无斗志,四散奔走,遂大溃”。这一仗,消灭了袁军主力,身为主帅的袁绍“披甲不迭,单衣幅巾上马”,“尽弃图书车仗金帛,止引随行八百余骑而去”。

真是土崩瓦解,一败涂地!

第五层,写袁绍重整旗鼓,与曹军再战于仓亭。

曹操用程昱所献“十面埋伏”之计,先诈败后退,激励众军回身死战,然后伏兵分批杀出,使袁军再度遭到惨败。从此,袁绍集团再也无力与曹操争雄,只能坐等曹操收拾了。



“官渡之战”在艺术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综观整个单元,可以看到这样几个显着的特点:

(一)成功地塑造了曹操和袁绍的艺术形象,这是这一单元给人印象最深之处。



先看曹操。

在“官渡之战”这一单元里,曹操深谋远虑,指挥若定,充分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首先,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决战中,面对袁绍这样强悍的对手,他坚韧顽强,始终保持着必胜的信心。两军初次交锋,曹军大败,他毫不介意;相持数月,粮草不继,他咬紧牙关坚持。

当胜负之势未明之时,他的心中不可能没有紧张、疑虑,但他却一直不露声色,反而时时“大喜”,“欢笑”。联想到他在濮阳遭到火烧险些被俘(第12回),在宛城遭到袭击几乎丧命(第16回)时那种败而不馁、殆而复振的气概,人们不能不惊异他罕见的顽强。

这不服输、不丧气、不死不休的顽强精神,乃是他在众多军阀中脱颖而出、翦灭一个又一个对手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他善于抓住时机,巧于用奇,敢于冒险,表现出过人的胆略。当获得袁军运粮的情报时,他立即命徐晃、史涣前去袭击,使袁军几千辆粮车化为灰烬;夜袭乌巢,他亲率五千精兵前往,袁军睦元进、赵睿所部从背后杀来,部下要求分兵拒之,他却大喝道:“诸将只顾奋力向前,待贼至背后,方可回战!”这奋不顾身的雄姿大大振奋了士气,片刻之间,既焚毁了袁军粮屯,又击灭了睦元进、赵睿,使奇袭获得完全成功。曹操的机警敏悟和不怕风险,使他常常能争取主动,战胜敌方。其三,他重视发挥谋士的作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曹操本人精通韬略,多谋善断,但他并不过于师心自用,而是常常听取众多谋士的见解,择善而从。

在官渡之战中,这一点表现得特别突出:对付袁军的楼橹和“掘子军”,用的是刘晔之计;向袁军发动总攻,用的是荀攸调动敌方,乘势猛攻之计;仓亭再战,用的是程昱“置之死地而后生”和“十面埋伏”之计……自然,曹操还谈不上从善如流,但用众人之智以补己之不足,使他在险象环生的情势中每每应付裕如,对此,绝大多数对手只好自叹不及。其四,他慧眼识人,心胸豁达,善于接纳人才,抚绥部众。当许攸背袁来投时,刚刚解衣歇息的他“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先拜于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许攸建议奇袭乌巢,他欣然采纳,张辽怀疑有诈,他却精辟地指出:“今吾军粮不给,难以久持;若不用许攸之计,是坐而待困也。彼若有诈,安肯留我寨中?且吾亦欲劫寨久矣。

今劫粮之举,计在必行,君请勿疑。”当张郃、高览来降时,夏侯惇担心靠不住,他却表示:“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坦然接受。

这种广揽英杰的开放气度,对于瓦解敌军起到了重要作用。

更为难得的是,在大败袁军之后,在缴获的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有人主张:“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如此处理,是很需要一点容人之量的。这就大大安定了人心,感动了那些一度动摇的部属,巩固了自己的阵营。无可否认,曹操也有嫉贤妒能的一面,干过许多摧残人才的坏事;但在其创业阶段,善于用人却是他的主导方面。正因为这样,曹魏集团人才之盛,在当时堪称第一。

这几个方面的长处,使曹操理所当然地成为官渡之战的胜利者。罗贯中以色彩鲜明的笔触,突出了曹操的这些优点,表明他并没有不问青红皂白地丑化曹操,这表现了一个杰出艺术家对历史的尊重,对人物性格丰富性的追求。



与曹操相比,袁绍恰恰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平心而论,在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荡中,袁绍并非凡庸之辈,亦非仅靠高贵门第以成大事之人。他有雄心,有魄力,有眼光,堪称际会风云的英杰之士。敢于率兵尽诛阉宦(第3回),虽然杀戮过重,但可见其胆略;厉声斥责擅谋废立的董卓为“谋反”,拔剑与之对峙(第3回)可以见其勇气;会合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慨然担任盟主(第5回),虽然有始无终,但可见其声威;在危急关头大呼“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第7回)可以见其雄风,短短几年间,他就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割据者。与公孙瓒、袁术、刘表、刘璋、吕布等人相比,他确实算得上佼佼者,确有虎视华夏,一统天下的雄心。然而,在与曹操的抗衡中,他的种种弱点却暴露无遗。可以说,曹操之所长,正是他之所短。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一,胸无伟略,见事迟缓,坐失战机。战役之初,他断然拒绝沮授“宜且缓守”的主张,企图一举击败曹军;当进攻受挫,战事处于胶着状态时,他又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办法,而是消极对峙下去;许攸建议奔袭许都,本是一条妙计,却被他轻率否定。由于他缺乏明确的战略方针,计谋远逊于曹操,只好眼睁睁地失去主动权,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第二,不辨贤愚,用人不当。本来,他的手下人才济济,这是他称雄一时的重要条件;但他在识别人才,使用人才问题上却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或仅凭亲疏关系和一时好恶用人:淳于琼贪杯好酒,仅仅因为是他的老关系,便被委以护粮重任,就是一个明显例子。或忠奸不分,是非混淆:田丰、沮授这两个最有才干的谋士,一囚于邺城,一拘于军营,英雄无用武之地;逢纪、郭图专事挑拨离间,他却言听计从。

如此待人,怎不使贤士寒心,英才丧气!由于他处置不当,促使许攸、张郃、高览投奔曹操,以致关键时刻内讧不已,整个集团分崩离析。第三,心胸狭隘,文过饰非。

田丰的遭遇最能说明这一点。本来,官渡之战的结局已经证明田丰的预见是正确的,袁绍本人也意识到了,一再后悔地说:“吾不听田丰之言,致有此败。”既然如此,就该坦率承认错误,重新起用田丰,改弦更张,那样,其事业还有复兴的可能,然而,袁绍耿耿于怀的却是自己的面子,喋喋于“羞见此人”,结果听信了逢纪关于田丰讥笑他的谎言,竟一怒而将田丰杀死!如此害贤掩过,又怎么谈得上重振基业!总之,作者笔下的袁绍是血肉丰满的,尽管他有过显赫的业绩,却只能成为曹操的手下败将;尽管他不愿服输,口吐鲜血时还宣称“誓与曹贼一决雌雄”,却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

(二)战争描写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在“官渡之战”这个单元里,战争形势变化之迅速,攻守转换之频繁,都是少见的。袁、曹双方你来我往,如同浪涛搏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一点,只要与“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略加比较,就可一目了然。在“赤壁之战”中,由于战争双方隔江对峙,作者把主要力量用于描写曹、刘、孙三家的斗智斗谋,通过反复斗智来预示战争的结局;最后的火攻虽然气势宏大,却是片刻完成,一举成功。在“彝陵之战’中,先是蜀军长驱直入,吴军节节抗击;经过将近一年的对峙,吴军转入大反攻,蜀军则全线崩溃,失去还手之力,攻守易势非常分明。而在“官渡之战”中,双方犬牙交错,反复争夺,进攻与反攻交织在一起,使人难于一下子断定胜负。

曹军袭击乌巢,袁军却企图来个“围魏救赵”;曹军刚刚大获全胜,袁军又来个全面反扑。这种持续不断的厮拼,使整个单元呈现出强大的张力,读者直到看到最后结果,情绪才会为之一松。



(三)注意细节的提炼与加工。“官渡之战”的情节,大部分于史有据,但作者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在细节的提炼上颇费经营。

如“许攸问粮”这个细节,本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

罗贯中对这一史实稍加改造,在其前加上许攸截获曹操致荀彧书信,得知其军粮已尽的伏笔,再把曹操在许攸追问下终吐实言改为一直不说老实话,最后还装模作样地“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直到许攸拿出他的亲笔信,当面戳穿假话,他才不得不承认。这看似细小的加工,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曹操诡诈的性格,成为《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细节描写。



为您推荐

海棠冻石蕉叶杯(红楼梦鉴赏)

【释文】: 以叶腊石为主要成分的致密石料,若色彩丰富,质地透明如冻者,称为“冻石”主要产于福建寿山、浙江青田、浙江昌化,可制作印章和工艺品。 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七:“图书石向出浙江处州青田县,其精者为冻石也。各种..

攒心盒子(红楼梦鉴赏)

【释文】: 即攒盒,在清康、雍、乾时期十分盛行,小说中也出现多次。 一般为漆盒,多圆形,但亦可制成别式,故小说云“攒盒式样,亦随几之式样”,几则“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

捏丝戗(qiāng枪)金五彩大盒子(红楼梦鉴赏)

【释文】: 一种木质彩漆戗金盒。 明黄成《髹漆录》:“金,戗或作戗,或作创,一名镂金。”戗金的做法是在朱色或黑色漆底上,用针或刀尖镂出纤细的花纹,花纹之内打金胶,然后将金箔粘着上去,成为金色或银色的花纹。捏丝乃刻丝、刻..

乌木三镶银箸(红楼梦鉴赏)

汝窑花囊(红楼梦鉴赏)

【释文】: 汝窑,宋代着名瓷窑之一(参见“汝窑美人觚”条)。 花囊,内可贮水,上有圆孔的插花用具。明袁宏道《瓶史》称:“大抵斋瓶宜小而矮……花囊、蓍草、蒲搥皆须形制减小者,方入清供。”又称:“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

大观窑(红楼梦鉴赏)

【释文】: 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公元1107年-1110年)。 大观窑有二说:一指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宫廷自置瓷窑烧造的瓷器,即北宋官窑,窑址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一指饶州景德镇于大观间烧造的窑变瓷器。宋周辉《清波杂志》:“饶州..

雕漆几(红楼梦鉴赏)

【释文】: 以金、银、锡、木为胎,叠涂朱漆,于漆半干时雕镂花纹者谓之雕漆。 邓之诚《骨董琐记》:“雕漆始于宋庆历以后,分戗金和剔红。戗金以细针戗出山水、人物、亭观、花木、鸟兽,以钻钻其空处,谓之攒犀;剔红器朱厚色鲜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