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明清小说鉴赏)

“七擒孟获”(第87-90回)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单元。



历史上确有“七擒孟获”之事,但史籍所载却甚为简略。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所记则较为具体。

这段记载,第一次出现了“七纵七禽”(“禽”通“擒”)的说法,而且有了孟获心服口服,表示“不复反”的举动。

尽管它没有叙述“七纵七禽”的过程,却为后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罗贯中正是在此基础上挥洒才情,创造出了这一色彩斑斓的名篇。

由于“七擒孟获”这一单元在内容上的特殊性,今天的读者读它时,可能会想到这样两个问题:其中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观?其描写的真实性如何?

先说第一个问题。

无可讳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总是以维护王朝利益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准绳,要求周边各少数民族归顺臣服的。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民族压迫,而谈不上真正的民族平等。这种统治思想的长期存在,使封建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天朝中心”的优越感(主要表现为大汉族主义)。

但是,统治阶级中的某些开明人物,在要求周边少数民族归顺的同时,也主张实行“和抚”的政策,希望民族地区安定,与中央王朝和睦相处,通商贸易,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这种政策,与认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主张“翦蔓除根”的反动民族观相比,显然具有历史的进步性。诸葛亮正是这样的开明统治者。

历史上的孟获起兵,本是南中地区上层人物背蜀自立的权力之争,而非少数民族反抗压迫的斗争,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并不愿意参加,因而不能简单地说它有什么进步性。诸葛亮南征,固然是为了维护蜀汉王朝的利益,但也是为了贯彻《隆中对》提出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方针,达到稳定南中,“夷、汉粗安”的目的,这在客观上是有利于汉族与南中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的;同时,他在南征时虽然使用了武力,但并不迷信武力,而是始终坚持“攻心为上”的方针,对孟获以礼相待,务使其心服,事毕立即撤退,并不留兵,这也是富有远见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因为这样,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对诸葛亮平定南方基本上予以肯定。

罗贯中完全赞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并予以忠实的艺术再现;他肯定了南征中的武力征服,但更突出了“心服”;他描写了战争中的某些血腥场面,但绝非津津乐道,而是视为万不得已之事,并让诸葛亮痛心地说:“此乃我之罪愆也。”在他的笔下,诸葛亮对俘获的少数民族官兵,总是不杀不辱,好言抚慰,“各赐酒食米粮而遣之”;而少数民族也“皆感孔明恩德,乃为孔明立生祠,四时享祭,皆呼之为‘慈父’”。由此可见,“七擒孟获”虽然多少带有大汉族主义的因素,但从整体上看,它所反映的仍是封建社会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民族观。

罗贯中第一次在古代长篇小说中反映了这样的民族观,也是难能可贵的。

再看第二个问题。

应当说,“七擒孟获”的大部分描写基本上是真实的。

首先,如上所说,它对诸葛亮南征的原因、目的,对诸葛亮“攻心为上”的方针,对“七擒七纵”的基本史实,对诸葛亮“即其渠率而用之”,不留兵,不运粮的安排,对“南人不复反矣”的结果,都相当忠实地予以艺术再现,从而保证了整个情节框架和艺术氛围的真实。

其次,它对于南中少数民族的形貌服饰、风俗习惯、作战方式等方面的描写,也大多有文献资料为依据,而不是胡编乱造。当然,其中确有一些描写,或因传闻失实,或因作者自逞想象,有违艺术真实,但有意歪曲和丑化少数民族生活之处是很少的。

此外,历史上的诸葛亮南征本是分兵三路,《演义》却写成似乎只有一路,对孟获、雍闿、高定等人物的身份、关系、结局的叙写也有与史不合之处,但这已经超出此处讨论的范畴,而属于作者艺术处理的问题了。

在艺术上,“七擒孟获”基本上是成功的,主要有下列特点:

(一)与整个单元的思想内容相一致,作品着重突出了“人心”和“人谋”的决定性作用。

在南征的全部过程中,诸葛亮极为重视争取人心。

无论是降服高定,还是七擒孟获,他都着眼于使其心服。

除了上层人物之外,他还注意争取少数民族的广大将士平民。一擒孟获时,他对俘虏的“蛮兵”好言抚谕道:“汝等皆是好百姓,不幸被孟获所拘,今受惊唬。吾想汝等父母、兄弟、妻子必倚门而望;若听知阵败,定然割肚牵肠,眼中流血。吾今尽放汝等回去,以安各人父母、兄弟、妻子之心。

”以后每次捉到俘虏,他都“一一抚慰,并不加害”。他还一再告诫部下:“直须降服其心,自然平矣。”“诚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在军事指挥上,诸葛亮虽然手握重兵,却从不强攻硬打,而是重视掌握情报,充分发挥智谋的作用,或伏击,或偷渡,或伪装,或奔袭,虚虚实实,千变万化,一次又一次地获得胜利。

这一切,形象地表现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进步政治主张和“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军事思想。

(二)“七擒孟获”的具体过程几乎全属虚构,作者却写得摇曳多姿,异彩纷呈。为文最忌单调重复,罗贯中深知此理,巧妙构思,把“七擒”的过程写得各不相同,使情节波澜起伏,读来生动有趣。

(三)对诸葛亮和孟获这两个主要人物刻画得相当鲜明生动。

在这一单元里,诸葛亮不仅继续保持了高瞻远瞩、神机妙算的风采,而且突出地表现了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气度。孟获屡败不服,还一次又一次地口出狂言,本是令人恼怒的;他却一直雍容大度,不急不躁,一次又一次地放走孟获,表现出极大的自信和耐心,最后终于使孟获心服口服。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成熟的封建政治家的形象。孟获的形象也很有特色。

他气概轩昂,雄武有力,性格倔强,前几次被擒一直不肯服输,非要与诸葛亮再见高低。

他有时略显狡狯却不失豪爽本色,看似愚鲁其实颇明道理。尽管作者对其性格写得还不深刻,他仍给人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为您推荐

海棠冻石蕉叶杯(红楼梦鉴赏)

【释文】: 以叶腊石为主要成分的致密石料,若色彩丰富,质地透明如冻者,称为“冻石”主要产于福建寿山、浙江青田、浙江昌化,可制作印章和工艺品。 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七:“图书石向出浙江处州青田县,其精者为冻石也。各种..

攒心盒子(红楼梦鉴赏)

【释文】: 即攒盒,在清康、雍、乾时期十分盛行,小说中也出现多次。 一般为漆盒,多圆形,但亦可制成别式,故小说云“攒盒式样,亦随几之式样”,几则“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

捏丝戗(qiāng枪)金五彩大盒子(红楼梦鉴赏)

【释文】: 一种木质彩漆戗金盒。 明黄成《髹漆录》:“金,戗或作戗,或作创,一名镂金。”戗金的做法是在朱色或黑色漆底上,用针或刀尖镂出纤细的花纹,花纹之内打金胶,然后将金箔粘着上去,成为金色或银色的花纹。捏丝乃刻丝、刻..

乌木三镶银箸(红楼梦鉴赏)

汝窑花囊(红楼梦鉴赏)

【释文】: 汝窑,宋代着名瓷窑之一(参见“汝窑美人觚”条)。 花囊,内可贮水,上有圆孔的插花用具。明袁宏道《瓶史》称:“大抵斋瓶宜小而矮……花囊、蓍草、蒲搥皆须形制减小者,方入清供。”又称:“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

大观窑(红楼梦鉴赏)

【释文】: 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公元1107年-1110年)。 大观窑有二说:一指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宫廷自置瓷窑烧造的瓷器,即北宋官窑,窑址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一指饶州景德镇于大观间烧造的窑变瓷器。宋周辉《清波杂志》:“饶州..

雕漆几(红楼梦鉴赏)

【释文】: 以金、银、锡、木为胎,叠涂朱漆,于漆半干时雕镂花纹者谓之雕漆。 邓之诚《骨董琐记》:“雕漆始于宋庆历以后,分戗金和剔红。戗金以细针戗出山水、人物、亭观、花木、鸟兽,以钻钻其空处,谓之攒犀;剔红器朱厚色鲜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