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西门庆接触过的众多女性中,吴月娘和西门庆基本上还是一种古典的东方式夫妻关系,其基点是伦常规范,李瓶儿和西门庆多少有一些情爱,至于潘金莲和西门庆,则主要是一种性的契合,只有孟玉楼可以算是西门庆真正的知己——假若我们把问题提到社会意识,或者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认识层次上来看的话。
《金瓶梅》第7回,三十岁的孟玉楼死了丈夫,想要再醮嫁人。她前夫的母舅张四,“一心保举与大街坊尚推官儿子尚举人为继室”,而媒婆薛嫂却撺掇她嫁给西门庆。
按常理,这去从之间差别很大,做尚家的填房,就是举人老爷的夫人,将来有希望捞个封诰,凤冠霞帔,因为举人是考进士做官的台阶,即使考不取也有做小官的机会。在封建时代,如果说做官是男人的人生追求的最大兴奋点,那么,夫人诰命的身份就是女人们的理想境界,连《牡丹亭》中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杜丽娘也不能脱俗。而跟了西门庆,不过是一个中药铺老板的小老婆,西门庆家里早已有了一妻一妾。因此,张四振振有辞,打出尚家是“斯文诗礼人家,又有庄田地土”的王牌,攻讦西门庆“刁徒泼皮”、“打妇煞妻”,直到揭发西门庆做生意也是“里虚外实”。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孟玉楼在乱哄哄的吵骂声中坚决嫁了西门庆,带着她的“珠子箍儿、胡珠环子、金宝石头面、金镯银钏”,还有“三二百筒好三梭布”,上千两现银子,成了西门庆家的“孟三儿”。
西门庆从来不是老实之辈,在娶孟王楼这件事上,他照例使用了诡计,最重要的是采纳薛嫂给他的建议,收买了孟玉楼前夫家的老姑奶奶作为支持者。但从根本上论,嫁给西门庆,确实是孟玉楼自己的选择,绝非主要是西门庆的欺骗——尽管孟玉楼后来生起气来也骂西门庆骗她——她反驳张四的几段话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因此,西门庆没有像娶潘金莲、李瓶儿那样大费周折。在全部《金瓶梅》中,作者虽然不否定孟玉楼的性欲意识,却很少将性行为的描写直接施于其身,这在作者所写的和西门庆较接近的女性中,似乎只有吴月娘得到这种尊重。显然,在描写中不过份唐突孟玉楼,隐有作者另外的创作心理,作者所要着意表现的不是孟玉楼的性意识。
对生活的直观理解,简单的价值取向往往决定社会一般人的行为。商妇孟玉楼对婚姻的这种选择,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情势中的一种价值观念。
孟玉楼的选择,是一种普通人立足于现实的选择,至少在当时她并没有看错,后来西门庆真的财源茂盛、加官进爵、炙手可热。
到“合卫官祭富室娘”的时候,尚举人急着要用钱,不足连他父亲尚推官预备下给他母亲用的棺材板也卖给了西门庆,用来装殓西门庆的小老婆李瓶儿了吗?
孟玉楼的这种现实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社会,更有她生活本身的原因,这个人物的产生是有其深厚生活基础的:她的前夫杨某就是个贩布的商人,也从事商品加工业,“见一日有二三十染的吃饭”;她的弟弟孟锐才二十多岁,就敢于商业冒险,到“荆州买纸、川广贩香蜡”,往回七八千里地。
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阅历,造成了她和商人西门庆很多共同的思想观念。可以说,在商品经营、财富积累、生活消费等问题上,《金瓶梅》中没有第二个女人像孟玉楼那样和西门庆观点合拍。
或许正是因为孟玉楼的现实意识,所以她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是非常现实和冷静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她表现出区别于李瓶儿、潘金莲等女人的性格,成为不同于他人的“这一个”。限于识见,对西门庆复杂的家庭环境她真是估计不足,到置身于其中以后,她采取了藏拙的方针,除了偶有牢骚,基本上包藏起自己的屈辱和不满——最遗憾的是西门庆对她缺乏根本的理解,而在妻妾争宠中,她又不占优势——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求得适意生存。
她善用心机,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态度:吴月娘是主妇,她表示顺从却又不卑不亢;潘金莲、李瓶儿都是宠妾,但性格不同,前者好斗,“专爱咬群儿”,她就采取亲近的态度以避锋芒,后者软弱,且是前者攻击的对象,她就注意保持距离。每当家反宅乱,她都能做到明智圆通,不被卷进漩涡,必要时她还能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显示她在处理家政上比其他妻妾高明。
不过,在《金瓶梅》中,孟玉楼决不是善的化身。一旦冲击了她的根本利益,她不乏精明,也决不手软。
比如对下人,她一直表现得很宽容,不像吴月娘那样颐指气使,不像潘金莲那样刻薄凶残,但也不像李瓶儿那样常被欺瞒,因此,获得了奴仆们的“钦敬”。不过,当来兴儿向潘金莲告密,说来旺因老婆被西门庆玩弄而恼火,声言要杀西门庆和潘金莲,潘金莲只会泼口大骂,她却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煽动潘金莲不能放过来旺,最后使来旺夫妇双双被害。
再如,孟玉楼后来改嫁李衙内,陈经济来纠缠,她更是不动声色地略施小计将这个流氓几乎置于死地,其手段之毒狠令人吃惊,至少不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之下。
在小说艺术的竞技场上,道德不是衡量人物形象的标准,小说人物的成功与否,在于性格的塑造。
孟玉楼全部性格的基点是现实感强,西门庆死后,孟玉楼毫不犹豫地再次改嫁了,她不信奉“从一而终”的教义,更十分清楚傻守着绝没有自己的好处,这正是对孟玉楼真实性格的最后完成。可惜,作者的处理未免草率一些,本县县太爷的儿子李衙内对孟玉楼的一见钟情,总使人感觉到不是那么自然,读者很难理解徐娘半老,脸上还有几颗浅麻子的三醮妇人孟玉楼在色相上还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而且,作者写孟玉楼第三次嫁人的结果竟然是伉俪相得、恩爱异常,似乎也无法圆通。在全书结束时作者说:“楼、月善良终有寿,瓶、梅淫佚早归泉。”为孟玉楼的结局庆贺,实际上正说明作者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为了自己的道德论证,也暴露了作者对社会人生认识肤浅的一面。其实即如书中所设计的那样,从人生的深层意义上说,孟玉楼实际上并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当孟玉楼陪着李衙内回原籍真定老家去攻读诗书,以求功名,也就是说她的人生绕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再嫁李衙内的孟玉楼否定了改嫁西门庆的孟玉楼,萦绕其心的将是什么?是忏悔,还是永久的失落感呢?说到底,在悲剧的时代,谁也不能逃脱悲剧的命运,不管悲剧表现在什么层次上。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