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明清小说鉴赏)

如果把《三国演义》全书的情节划分为若干单元的话,可以肯定地说,“赤壁之战”(第43-50回)是其中最精采奇妙,最脍炙人口,也最耐人寻味的一个单元。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这个规模宏大的战役中,孙权、刘备结成联盟,以五万军队抗击曹操统率的数十万大军,巧用火攻,大败曹军,为魏、蜀、吴三分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理所当然地成为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重要题材。然而,史书有关赤壁之战的记载甚为简略。《三国志》限于“正史”体例,将有关材料分别插入多篇纪传,显得零乱琐碎;《资治通鉴》综合各种材料,大致勾画出事件的轮廓,但首尾不过三千余字。

罗贯中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努力发挥想象的天才,巧妙运用多种形式的艺术虚构,写出了整整八回大书,创造出一个既反映历史本质而又具有充分艺术真实的、波澜起伏而又妙趣横生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段落。

情节开端。写曹操不战而得荆州,刘备败走江夏之后,诸葛亮奉命来到江东,与孙权共商大计。面对乘胜而来、号称八十三万的曹操大军,孙权集团内部主降与主战两派争论不休,孙权本人举棋不定。诸葛亮舌战群儒,巧说孙权,智激周瑜;鲁肃力排众议,周瑜力主抗曹,孙权终于作出抗曹的决断。

于是孙、刘联盟形成,周瑜率兵到赤壁抗击曹军。(第43-44回)

情节开展。

写吴军与曹军在三江口初次交兵,吴军小胜,初试锋芒;曹操命水军正、副都督蔡瑁、张允加紧操练,蔡、张部署得法,周瑜视为心腹之患,决意除之。曹操谋士蒋干自告奋勇前往江东,欲说周瑜来降;周瑜将计就计,巧设“群英会”,让蒋干盗走伪造的蔡瑁、张允致周瑜之信,使曹操怒而杀掉二人。

周瑜忌诸葛亮之才,故设陷井,请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诸葛亮草船借箭,使周瑜自叹弗如。

周瑜请教诸葛亮,二人不谋而合,定下火攻之策。

东吴老将黄盖密献“苦肉计”,阚泽代其投递诈降书,取得曹操信任。蒋干再到江东;周瑜再度设谋,让蒋干把庞统引去见曹操;庞统巧设“连环计”,促使曹操把战船连锁在一起。

曹操自以为胜券在握,在长江上大宴文武,横槊赋诗,刺死刘馥,骄盈之态无以复加。周瑜作好火攻准备,忽然想起风向不对,愁闷无措;诸葛亮故弄玄虚,巧“借”东风。

(第45回一第49回前半)

情节高潮。东吴军发起总攻,先由黄盖以投降为名,率领装满燃料的船只逼近曹军水寨,突然举火,随后各路人马分头攻击。刘备军密切配合,分头掩杀曹军。曹军猝不及防,大败亏输,伤亡惨重。

(第49回后半-第50回前半)

情节结局。曹操率领残兵狼狈逃窜,沿途不断遭到截击,在华容道又遇关羽埋伏;关羽禁不住曹操软语告求,顾念旧情,“义释”曹操。曹操逃至南郡,布置防务以后,退回许昌。(第50回后半)

“赤壁之战”在艺术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综观其全部情节,可以看到这样几个显着的艺术特点:

(一)情节框架基本符合史实与故事内容大量虚构的辩证统一。《演义写赤壁之战,从诸葛亮往见孙权,孙权决计抗曹;到曹、吴两军初次交锋,曹军受挫;再到周瑜决定火攻,黄盖献计诈降;再到曹军连锁战船,为吴军火攻提供有利条件;再到吴军趁东南风刮起之机,发动火攻,使曹军惨败;直到曹操败走华容道。这条情节主线与历史事实是基本吻合的,它体现了《演义》的现实主义精神,使读者觉得《演义》所写“像”那么回事。但是,细看各回的内容,那些最吸引人的故事,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阚泽下书、庞统诈献连环计、诸葛亮巧借东风等等,却大多出于虚构。作者或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或更改时间,调整关系,或添枝加叶,踵事增华,或巧加捏合,凭空虚构,把这些故事写得十分生动传神。正是史实与虚构的有机融合,使整个单元既不违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充满了情节的丰富性与生动性,令人读来兴会酣畅,爱不释手。

(二)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出决定胜负的根本原因;而决战时的厮杀拼夺,则只是粗笔勾勒,一带而过。《演义》写赤壁之战共用八回篇幅,前面的六回半几乎都是写决战之前双方的斗智,展现双方将帅的精神风貌和气度胸襟。

从舌战群儒到草船借箭,从黄盖诈降到庞统献计,从曹操横槊赋诗到诸葛亮巧借东风,作者有条不紊地描写了战争双方的谋略和部署,揭示了双方攻守之势的转化,从而使读者从战争的进程就能看到它的结局。而直接描写火烧赤壁的,仅仅只有一回篇幅。这种写法,体现了“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体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堪称描写战争的成功范例。

(三)善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在“赤壁之战”这个单元里,真正的主角是诸葛亮。作者将他置于曹操与孙、刘联盟的矛盾和联盟内部矛盾的漩涡之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使他的远见卓识、雅量高致和神机妙算焕发出越来越强烈的光彩。

正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周瑜的忠于国事、英武机智和胸襟狭隘,曹操的骄傲自大、文过饰非和多疑猜忌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也正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一些次要人物的性格也表现得相当鲜明,如鲁肃的忠厚诚笃,黄盖的忠勇慷慨,阚泽的胆识辩才,甘宁的机警敏悟,庞统的满腹韬略,蒋干的愚而自用,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然,在今人看来,作品对某些人物性格的把握不无可议之处,但在六百多年前,罗贯中刻画人物的本领达到如此水平,却是令人惊羡的。



(四)描写富于变化,有张有弛。

《演义》不是平铺直叙地交代战争的过程,而是充分注意到战争的复杂性、多角度、多侧面地加以表现。作者拥有几副笔墨,既善于用粗犷的笔调,叙写金戈铁马、雷震霆击的大场面,又巧于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光风霁月、诗情画意的小镜头:他不仅把矢石交飞的三江口初战写得紧凑腾挪,而且善于一浪高一浪地安排敌对双方的隔江斗智和周瑜、诸葛亮之间又联合又斗争的精采情节,还善于在扣人心弦的紧张斗争中,忙里偷闲,用抒情笔墨点染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插曲,使读者时而屏息静气、提心吊胆,时而舒心涵咏、会意微笑、真是张弛有度,相映成趣。



(五)善于浓墨重彩地渲染战场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书中描写东吴军队发动总攻,火烧赤壁时,有这样几句:“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

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急促有力的语言,把战况之激烈、吴军之勇猛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目前,令人叹为观止。

总之,“赤壁之战”写得云霞满纸,瑰丽多彩,使人百读不厌。它的成功,加上《演义》中其他许多精采的战争描写,使《演义》在古代战争题材作品中堪称独步,不愧为古代的“全景军事文学。”

在“赤壁之战”这个单元里,作者笔下生花,触处皆春,创造了一连串引人入胜的情节,数百年来,一直为广大读者津津乐道。下面选出“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横槊赋诗”、“火烧赤壁”、“华容放曹”这七个主要的片段,分别进行艺术鉴赏。

为您推荐

海棠冻石蕉叶杯(红楼梦鉴赏)

【释文】: 以叶腊石为主要成分的致密石料,若色彩丰富,质地透明如冻者,称为“冻石”主要产于福建寿山、浙江青田、浙江昌化,可制作印章和工艺品。 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七:“图书石向出浙江处州青田县,其精者为冻石也。各种..

攒心盒子(红楼梦鉴赏)

【释文】: 即攒盒,在清康、雍、乾时期十分盛行,小说中也出现多次。 一般为漆盒,多圆形,但亦可制成别式,故小说云“攒盒式样,亦随几之式样”,几则“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

捏丝戗(qiāng枪)金五彩大盒子(红楼梦鉴赏)

【释文】: 一种木质彩漆戗金盒。 明黄成《髹漆录》:“金,戗或作戗,或作创,一名镂金。”戗金的做法是在朱色或黑色漆底上,用针或刀尖镂出纤细的花纹,花纹之内打金胶,然后将金箔粘着上去,成为金色或银色的花纹。捏丝乃刻丝、刻..

乌木三镶银箸(红楼梦鉴赏)

汝窑花囊(红楼梦鉴赏)

【释文】: 汝窑,宋代着名瓷窑之一(参见“汝窑美人觚”条)。 花囊,内可贮水,上有圆孔的插花用具。明袁宏道《瓶史》称:“大抵斋瓶宜小而矮……花囊、蓍草、蒲搥皆须形制减小者,方入清供。”又称:“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

大观窑(红楼梦鉴赏)

【释文】: 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公元1107年-1110年)。 大观窑有二说:一指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宫廷自置瓷窑烧造的瓷器,即北宋官窑,窑址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一指饶州景德镇于大观间烧造的窑变瓷器。宋周辉《清波杂志》:“饶州..

雕漆几(红楼梦鉴赏)

【释文】: 以金、银、锡、木为胎,叠涂朱漆,于漆半干时雕镂花纹者谓之雕漆。 邓之诚《骨董琐记》:“雕漆始于宋庆历以后,分戗金和剔红。戗金以细针戗出山水、人物、亭观、花木、鸟兽,以钻钻其空处,谓之攒犀;剔红器朱厚色鲜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