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本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明末有名为《三国志传》的,清初人省称《三国志演义》,近数十年又省称《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版本很多,代表性的版本有四种:
(一)、《三国志通俗演义》,此本前有弘治甲寅年(1494)庸愚子序文,又有修髯子在嘉靖壬午(1522)年所作引文,故定为嘉靖壬午所刊。全书共有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尚未分回,保留平话痕迹。题署为“晋平阳侯(相)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学术界多认为此本最接近罗贯中原作,有学者认为此本就是罗贯中原作。它对确定罗贯中的时代和《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对准确地把握罗贯中的思想和创作倾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本书另有晚出的十二卷二百四十则刻本,当据嘉靖本翻刻,存其则数,而合并其卷数。
(二)、《三国志传》,一般称“志传本”。
现存明万历年间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万历壬辰(1592)余氏双峰堂刊本,万历庚戌(1610)杨起元闽斋刊本,天启年间闽芝城潭邑黄正甫刊本等。
各本刊刻时间均在嘉靖壬午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七、八十年,几乎隔了一个世纪。
内容与嘉靖本有所不同,文字较嘉靖本质直。清代以来流传不广,不受重视。
近年有学者认为,此书祖本应当早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能为罗贯中原作。
(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一般称“李评本”。
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吴郡宝翰楼刊本、清初吴郡绿荫堂覆明本等。
共一百二十回,不分卷。
中有眉批、总评。评语系明万历、天启年间无锡人叶昼(字文通,自号叶阳开、叶仲子)假李卓吾之名以行。故此本应称“伪李评本”。评语侧重从政治、思想、伦理等角度评价人物言行的得失短长,而非着力于文学批评。
“其评中多有唐突昭烈,谩骂武侯之语”,清初毛宗岗父子评改《三国志演义》时曾对此痛加贬斥。在《三国演义》版本嬗变过程中,它是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到毛宗岗《第一才子书——三国志演义》的过渡本子。
(四)、《第一才子书——三国志演义》,六十卷一百二十回。就是俗称的“毛本”,即毛伦、毛宗岗父子评改本。
毛伦,字德音,号声山。毛宗岗字序始,号孑庵。
毛氏父子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平不详,毛评本《三国志演义》最早的是康熙间刻本,可知毛氏父子大约生在清初,其年代则在评点《水浒传》的金圣叹之后。苏州是当时小说、戏曲的出版中心,批点小说、戏曲的金圣叹更为当时所推崇。
所以,毛本初刻,托名金圣叹作序;而毛氏父子也师金圣叹评改《水浒》的故技,对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采取一改二评的方法,改的借口也模仿金圣叹,自称以“古本”改“俗本”。毛伦中年以后双目失明,评书时由他口授,经毛宗岗笔录和进行文字加工,所以一般论者更强调毛宗岗的作用。
毛氏父子评改的《三国演义》的底本大约是伪托李卓吾批评本。根据其《凡例》十条,所列一、二、五、八条是改,三、四两条是增,六、七、九、十条是删。改的方面除第二条所举“昭烈闻雷失箸”、“曹后骂曹丕”等属情节改动外,其余如第一条所称将原来的文字改得更为通俗易懂,第五条将回目改得更加整齐、对仗,第八条用唐宋人的咏史诗代替周静轩的诗(有些是恢复罗贯中所引的原诗),大都是属于文字的润饰,总的是改得成功的。
增的方面,第三条所举增入“关公秉烛待旦”、“曹操分香卖履”等不少细节,大都有《三国志》裴注和《世说新语》之类旧籍的依据,在艺术效果上也起到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第四条所举的增入三国时期的名文如陈琳的《讨曹操檄》、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备好古者之览叹”,也应予以肯定。删的方面,除第六、七条所举删去伪托的李卓吾评语和坊间圈点,原不涉及小说本身,其他就优劣参半了。如第九条所举删去书中王朗、钟繇赋铜雀台的七律,以近体诗非汉时所有,值得赞许;但第十条所举删去“诸葛瞻得邓艾书而犹豫未决”等,就有商榷余地,仅就这一情节言,这一删削,削减了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使人物归于全黑或全白,不如保留其初始犹豫而终于殉身为佳。
除此以外,毛本还有两点重大删削,在《凡例》中没有说,其实倒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删去了大量与情节关系不大的表奏文牍论赞等冗闲文字,使情节连贯和流走,这对毛本能代替罗本而流行起了不小的作用;二是删去了罗本对重要人物如曹操作为“奸雄”形象的复杂性格的刻画,增强了脸谱化的色彩。毛本卷首有“读三国志法”,书中每回还有评价。
这些评价虽然不少是以评点八股文的方法评点小说,但其中对《三国演义》的结构、情节、人物等的提示,也有助于读者对小说的理解。毛氏的评点最突出的还是表现了其强调正统思想的历史观,这一观点支配着毛氏对《三国演义》的评论,也左右着对小说的删改。经过毛氏父子的评改,《三国演义》这本历史小说既保持了原有的思想内涵,又因强调了为统治者所需要的正统思想,能为统治者所容许和推广,同时文字上更加整饬,为各方面所接受。
毛本也因此成为近三百年来最流行的本子。近数十年间通行本《三国演义》,正文俱用毛本而删去其附加的评语一类文字。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