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的一封信B

B本文为作者发表杨刚一封来往书信时写的附记。标题为编者所加。

我与杨刚来往书信,大约有五六封,这是仅存的一封。时间是一九四○年四月,地点是香港。她用的是《大公报》馆信纸,因为她当时任香港《大公报》记者。

那年四月初,我从昆明取道越南到香港,想转船回上海省亲。香港朋友想把我留下,由吴经熊、叶秋原的介绍,在天主教的真理学会找到一份工作:帮助他们校阅一批天主教文学的中文译稿。

我在学士台租了一个房间,把在上海的妻子接来定居。每天上午九时到下午四时,在真理学会工作。一人一间办公室,堆满了从大陆各地天主教会运来的文稿和原本。这工作也十分紧张,我每天要审定一二万字的译文。

当时,中国作家协会香港分会计划办一个暑期讲习班,培训香港青年。

在筹备期间,杨刚来找我,要我多出些力。我当然不会推辞。

真理学会在坚道,我们就在坚道上租了一间房子,作为讲习班的筹备处。我每天下班后,就到那里去负责办理一切报名、注册、登记事务。忙了一个多月,讲习班借中华中学的教室开学了。我也每星期夜晚去讲两堂课,讲的是爱国主义语文,如文天祥《正气歌》岳飞《满江红》之类。

在这一段时期中,我和杨刚见面的机会较多。这一封信,就是她来找我做讲习班筹备工作时所写。暑假完了,讲习班结束,太平洋风云突变,香港已非乐土,我仍带了妻子回上海。九月间,应福建之聘,独自乘小轮船来到福建。

一九四四年,杨刚的胞兄羊枣在福建牺牲。杨刚来福建处理后事。当时我在长汀厦门大学。杨刚从江西赣州来,在长汀停留了几天。她来看我,我才知她本是长汀人,离乡多年,只剩几家堂兄弟了。

从此以后,我和杨刚没有见面的机会。直到一九六一年,才听说她任职国务院总理办公厅秘书时逝世了。

杨刚是一位能干的女记者、女作家,待人接物,都很诚恳。她这封信的最后一节,我当时看了不知所谓何事。问她,她笑笑不说。直到一九八四年,上海书店影印我在三十年代主编的《现代》杂志,送了我一部。我在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号上发现了一篇杨刚的小说《一块石头》,这才明白,早在一九三三年,我已和她通过几次信,大约是鼓励她继续写作,像我对待其他投稿青年一样。

今天检出这封信,预备发表。五十年前的杨刚,仍然在我的记忆里。

为您推荐

怀念几个画家

去年十二月,《文汇读书周报》刊出了一幅漫画:《文艺茶话图》,画着三十年代的一群文艺作家。这幅画出于当时漫画家鲁少飞之手,在一九三四年文艺综合性刊物《六艺》上发表过..

鲁少飞的心境

上月,在本报见到徐淦同志的一篇文章,提到鲁少飞,我才知鲁少飞还健在,而且就在上海。当时有许多感触,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怀念几个画家》,写好就寄给广州的《随笔》双月..

林微音其人

一九二八年,一个酷热的大清早,戴望舒和杜衡登上葛岭顶上的初阳台。在亭子里看见一个青年正在焚烧一堆废纸。不免好奇,上前去搭话。才知道这个青年是上海人,来杭州游西湖,..

米罗的画

读报心得

时局紧张,读报也格外起劲,格外用心。兹将三日来报上所见几句警句,为之诠释,亦“四书味根”之意也。 一、三月五日下午三时,立法院长孙科在上海哥伦比亚路私邸,对各报记者..

创作的典范

几个月以前,有一个学生来问我,要写小说该看什么书。当时我叫他放一眼去看人家的小说,以明白小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但这决不是习字时所临的碑帖,千万不能摹写,所以同时还..

我与文言文

“文学”第三卷第二号,“文学论坛”栏内有署名“惠”者作“对于所谓‘文言复兴运动’的估价”一文。其中有一段牵涉到我的地方,兹抄录于次: 因此,像汪懋祖先生那样的“吉诃..